翻译
宋玉侍奉楚襄王,立身之道本崇高纯洁。
曾作《高唐赋》咏巫山彩云,在郢都歌唱《阳春白雪》。
举国无人能够应和,连唱《下里巴人》者也卷舌无声。
一旦遭遇登徒子的谗言,君王的恩宠便骤然中断。
以上为【感遇四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感遇:传统咏怀诗题,初唐陈子昂、张九龄均有同名组诗
2. 宋玉:战国楚辞作家,相传为屈原弟子
3. 巫山赋彩云:指宋玉《高唐赋》中“旦为朝云,暮为行雨”意象
4. 郢路歌白雪:用宋玉《对楚王问》典,客有歌《阳春白雪》者,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
5. 巴人:指《下里巴人》,楚国通俗歌曲
6. 登徒言:登徒子曾在楚王前谗毁宋玉好色,见《登徒子好色赋》
以上为【感遇四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李白《感遇四首》开篇之作,借宋玉典故抒写才士不遇的永恒主题。全诗以“立身高洁”与“恩情中绝”构成核心张力,通过《阳春白雪》与《下里巴人》的雅俗对照,揭示天才与庸众的永恒隔阂。尾联“一感登徒言”的骤转,既批判谗言惑主的政治现实,又暗含对文人依附性命运的深刻反省,体现盛唐诗人特有的历史洞察力。
以上为【感遇四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展现李白咏史诗“以古鉴今”的锐利笔锋。前四句以平行结构铺陈宋玉的文学成就,“巫山赋”“郢路歌”的意象组合,构建起从原始神话到宫廷艺术的完整创作谱系。“举国莫和”与“巴人卷舌”形成双重否定,极言其曲高和寡的孤独境遇。尾联“一感”“遂绝”的急转直下,揭示出专制政体下文人命运的脆弱性。诗中未直接出现的屈原身影,却作为精神背景始终在场——宋玉的“高洁”承自屈原,其遭谗命运更是屈原悲剧的复现。这种通过历史叠影深化主题的手法,使短短四十字承载起千年文人的集体创伤记忆。
以上为【感遇四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明·朱谏《李诗选注》:“太白此篇,显借宋玉自喻。‘立身高洁’四字,实是平生写照。”
2. 清·王琦《李太白全集辑注》:“诗中‘登徒言’三字最宜重看,须知谗毁之来,正因‘白雪’不和于俗。”
3. 近人詹锳《李白诗文系年》:“此组诗当作于天宝三载去朝后,末句‘恩情中绝’直指玄宗见疏之事。”
4. 郁贤皓《李白选集》:“李白巧妙将宋玉两篇代表作《高唐赋》《对楚王问》熔铸一炉,创造性地发展了咏史典故的运用方式。”
5. 袁行霈《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》:“‘巴人卷舌’的意象,既写世俗对高雅的畏惧,又暗含对文化专制的不满,具多重象征意义。”
以上为【感遇四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