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的行程处处都像韩愈诗中所写的景象,真有农户人家的门扉一半浸在水中。
千顷的桑麻仿佛沉在船底之下,只剩下水边的石上苔藓还挂在渔人的衣服上。
以上为【慈湖夹阻风五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慈湖夹:地名,位于今安徽当涂县东北,为长江支流或江湾处,水流湍急,易受风阻。
2. 阻风:因风大而无法行船,被迫停泊。
3. 我行都是退之诗:指所经之处的景色如同唐代诗人韩愈(字退之)诗中所描写的情景。
4. 水半扉:水已漫至人家门扉的一半,形容水位高涨,洪水泛滥之状。
5. 千顷桑麻在船底:看似桑麻田地在船底下,实为船行高处或水淹农田,倒影入水,产生错觉。
6. 空馀:只剩下。
7. 石发:生长在水边石头上的藻类植物,形如头发,故称“石发”。
8. 鱼衣:渔人穿的衣服,或指蓑衣、雨具之类。
9. 挂:附着、缠绕之意。
10. 此句意谓:唯有石发还挂在渔衣上,暗示久未打渔、生活停滞。
以上为【慈湖夹阻风五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《慈湖夹阻风五首》中的一首,写于旅途受阻、风浪困顿之时。诗人借景抒怀,以自然之象映照内心之感。全诗语言简淡而意境深远,通过“退之诗”“水半扉”“石发挂鱼衣”等意象,营造出一种苍茫、孤寂又略带荒寒的氛围。诗中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描绘,也暗含对人生漂泊无定的感慨。苏轼善于化用前人诗意(如韩愈),并融入自身体验,使诗歌既具历史厚度,又富个人情致。
以上为【慈湖夹阻风五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江上滞留图景。首句“我行都是退之诗”巧妙引入韩愈诗风——奇崛险怪、写实深沉,既表达对前贤的敬意,又暗示眼前景象之荒凉非常。次句“真有人家水半扉”转写实景,洪水滔天,民宅被淹,极具视觉冲击力,透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。后两句运用错觉与细节描写:“千顷桑麻在船底”以夸张视角写出水势之大,田野尽没于水,船如浮于田上;“空馀石发挂鱼衣”则从细微处落笔,渔人闲置渔具,石发缠衣,静谧中透出萧条。全诗动静结合,宏微相济,寓情于景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冷静观察、含蓄抒怀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慈湖夹阻风五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慈湖诸作,皆因风阻而兴感,语虽平易,意自深远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‘千顷桑麻在船底’一句极写水涨之状,想象奇绝,非实地经历不能道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通首似不经意,而写景入神,得力于退之者多矣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东坡此数首,纯用白描,而情景交融,可谓善学韩而不袭其貌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‘石发挂鱼衣’五字,写久不捕鱼之状,琐细而有余味,足见观察之精。”
以上为【慈湖夹阻风五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