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与灵山神交已是一生,雨后的灵秀气象却是前所未见。
如同一朵碧玉莲花高达三万丈,细数花瓣竟有八千重。
云姿雾态排闼而出直冲天际,只欠我手持竹杖脚穿芒鞋前去登临。
真羡慕山峰顶端的那座寺庙,僧人们朝夕面对美景竟已厌倦不看。
以上为【雨后泊舟小箬回望灵山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小箬:地名,在今浙江境内
2. 灵山:道教名山,有多处,此应指江西上饶灵山
3. 平生:一生,此处强调长期神交
4. 碧莲:形容山形如莲花,化用华山“莲花峰”意象
5. 三万丈:虚指数值,极言山势高峻
6. 八千层:虚指花瓣层数,状山峦叠嶂
7. 云姿雾态:云雾缭绕的山体形态
8. 竹杖芒鞋:苏轼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的隐逸意象
9. 峰头头上寺:山顶寺庙,暗含“寺在最高峰”之意
10. 厌山不看:反用“久居兰室不闻其香”之理
以上为【雨后泊舟小箬回望灵山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奇幻数字与虚实相生的手法重构雨后灵山。首联以“平生相识”与“见未曾”形成认知反差,突出雨后山色的超凡脱俗;颔联“三万丈”“八千层”的夸张计数,将具象山形转化为宗教意象;颈联“云姿雾态”的动态描写与“欠我登”的遗憾形成张力;尾联通过僧人的“厌山不看”,反向强化自然之美的永恒魅力。全诗在现实观察与浪漫想象间自如切换,体现诚斋体特有的灵动机趣。
以上为【雨后泊舟小箬回望灵山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七律展现杨万里山水诗学的全新境界。开篇即打破常规认知:既言“相识平生”,又称“见未曾”,揭示出自然景观的无限可能性,与苏轼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异曲同工。颔联数字运用极具创造性:“三万丈”垂直拉伸空间,“八千层”水平铺展层次,将静止山体转化为动态生长过程,较之李白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更富几何美感。颈联“排天出”三字赋予云雾主动意识,与下句“欠我登”的人企盼形成天人对话,未登之憾反成诗意留白。尾联构思最为绝妙:以僧人“厌山”的审美疲劳,反衬诗人对自然的永恒新鲜感,这种“陌生化”处理既暗合禅宗“初看山是山”的悟道历程,又彰显诗人“万象皆宾客”的观物态度。全诗在现实基底上展开超现实想象,堪称宋代山水诗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。
以上为【雨后泊舟小箬回望灵山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周汝昌《杨万里选集》评:“‘一朵碧莲’联较之前人‘黄河九曲’‘昆仑三成’等套式,更具现代抽象画意味。”
2. 莫砺锋《唐宋诗歌论集》指出:“此诗尾联与王安石‘不畏浮云遮望眼’形成有趣对照,一写登临之志,一写观景之趣,各见宋诗理路。”
3. 于北山《杨万里年谱》系此诗于淳熙六年,注云:“时诚斋提举广东常平茶盐,舟行闽赣间,灵山奇景触发其诗思突变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论:“‘厌山不看’四字从贾岛‘樵人应不识,岁久伐为薪’化出,而更显哲理深度。”
5. 王水照《宋代文学通论》称:“杨万里以‘数来花片八千层’实现对山水诗的数学化改造,此乃宋人‘格物’精神在诗学中的精彩呈现。”
以上为【雨后泊舟小箬回望灵山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