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客至时正值花雨纷飞,秋日池水映照着金色波光。
青苔斑驳的片石如寒锦铺地,稀疏的杨柳垂挂着绿丝绦。
高僧手持玉柄麈尾谈禅,童子恭敬献上霜梨待客。
留恋离去因爱此美景,藤萝烟霭中暮色渐临。
以上为【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评事:大理寺属官,掌决断疑狱
2. 花雨:佛教语,天降香花示瑞,《法华经》“是时天雨曼陀罗华”
3. 金池:佛经中七宝池,《阿弥陀经》“七宝池底,纯以金沙布地”
4. 玉柄:麈尾玉柄,名士清谈道具,《世说新语》“王夷甫妙于谈玄,恒捉白玉柄麈尾”
5. 霜梨:经霜梨果,寺院待客之物,《四分律》“诸比丘食种种果,谓梨、枣等”
以上为【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展现李白与佛门交往的生动场景,在山水禅境中寄托超然理想。首联以“花雨”“金池”的瑰丽意象营造佛国氛围;颔联“寒青锦”“挂绿丝”的工笔描写,将自然景物转化为艺术材质;颈联通过“拂玉柄”“献霜梨”的典型细节,构建完整的寺院礼佛图景;尾联“烟萝欲暝”的朦胧意境,既暗示游览时间流逝,又暗含对尘世羁绊的超越向往,体现盛唐诗人融合道释的精神特质。
以上为【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五律在李白豪放诗风中别具清丽格调。前两联以视觉盛宴展开空间叙事:从宏观的“花雨际”“金池”到微观的“片石”“疏杨”,形成多维度禅境构图。颈联转入人物活动,“拂玉柄”的优雅动作与“献霜梨”的童真姿态相映成趣,暗含《维摩诘经》“天女散花”的禅机。尾联“惜去”与“欲暝”的时间焦虑,在“烟萝”的自然屏障中得以消解,完成从物质空间到心理空间的过渡。全诗对仗精工而不失流动,“寒青锦”与“挂绿丝”的冷暖色调搭配,“拂玉柄”与“献霜梨”的主宾动作呼应,展现李白近体诗创作的严谨法度。
以上为【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明·朱谏《李诗选注》:
“太白禅院诸作,俱带仙气,『片石寒青锦,疏杨挂绿丝』,真造化在手。”
2. 清·王琦《李太白文集辑注》:
“『秋水落金池』化用佛典而无迹,『烟萝欲暝时』结出无限禅意。”
3. 清·应时《李杜诗纬》:
“此诗清空如话,『高僧拂玉柄』一联,尤得寺院真境。”
4. 近人詹锳《李白诗文系年》:
“观诗中『秋水』『霜梨』,当是秋季作于安陆,可见太白早年即与佛门往来密切。”
以上为【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