泾川三百里,若耶羞见之。
锦石照碧山,两边白鹭鸶。
佳境千万曲,客行无歇时。
上有琴高水,下有陵阳祠。
仙人不见我,明月空相知。
问我何事来,卢敖结幽期。
蓬山振雄笔,绣服挥清词。
江湖发秀色,草木含荣滋。
置酒送惠连,吾家称白眉。
叹息苍梧凤,分栖琼树枝。
清晨各飞去,飘落天南垂。
望极落日尽,秋深暝猿悲。
寄情与流水,但有长相思。
翻译
泾川绵延三百里,连若耶溪都羞于与之相比。
锦绣般的石头映照着青翠的山色,两岸白鹭成行飞翔。
美景千回百转,游人一路行走不曾停歇。
上游有琴高垂水之处,下游有陵阳子明的祠庙。
仙人未曾相见,唯有明月默默相知。
问我为何而来?是赴卢敖隐居修道的约定。
你如蓬莱仙山般挥动雄健之笔,身着华服洒下清丽诗篇。
江湖因此焕发秀美之色,草木也饱含生机与荣光。
设酒宴送别惠连一般的贤弟,我家这位“白眉”最是出众。
惭愧我未能写出海峤般的奇文,怎敢在离别之际缺失河梁赠别的诗章?
与你相聚不过几日,转眼就要告别。
我们在江心荡起彩船,岸边排列着饰金的马具。
叹息那苍梧山中的凤凰,如今各自分栖于琼玉般的树枝。
清晨各自飞散,飘零于天之南陲。
远望落日沉尽地平,秋意深重,暮猿哀啼。
将我的情思寄托于流水,唯有长相思永不断绝。
以上为【泾川送族弟錞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泾川:指泾水,流经今安徽泾县一带,唐代属宣州,风景秀丽。
2. 若耶:即若耶溪,在今浙江绍兴,为著名胜景,相传西施曾浣纱于此,常被诗人称颂。
3. 锦石:色彩斑斓的石头,形容水中或岸边美丽的岩石。
4. 琴高水:传说中琴高炼丹得道之处。琴高,古代传说中的仙人,以骑鲤升仙著称。
5. 陵阳祠:祭祀陵阳子明的祠庙。陵阳子明为汉代传说中的隐士与仙人,曾在陵阳山修道成仙。
6. 卢敖:秦代博士,传说中游历四方,求仙问道,后成仙而去。此处借指隐逸修道之约。
7. 蓬山:即蓬莱山,传说中的海上仙山,代指文采高妙、境界超凡。
8. 绣服:指官服或华贵服饰,此处或指族弟錞可能出仕或将远行。
9. 惠连:指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,谢灵运族弟,才华早慧,常被用作贤弟的美称。
10. 白眉:出自《三国志·蜀书·马良传》,马良兄弟五人皆有才名,而马良眉中有白毛,最为出色,故称“白眉最良”。后以“白眉”称兄弟中最杰出者。
以上为【泾川送族弟錞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泾川送族弟錞》是李白晚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,情感真挚而意境悠远。全诗以泾川山水为背景,融写景、抒情、用典于一体,既展现自然之美,又抒发兄弟惜别之情,并寄寓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。诗中多处化用历史人物与神仙传说,体现出李白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。语言清丽流畅,结构严谨,由景入情,层层递进,最终归于“长相思”的深情回响,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
以上为【泾川送族弟錞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开篇即以宏阔视野描绘泾川壮丽风光,“三百里”极言其长,“若耶羞见之”则以对比手法凸显其美,赋予自然以情感,足见诗人胸襟。接着“锦石照碧山,两边白鹭鸶”两句,色彩明丽,动静结合,画面感极强。随后转入“佳境千万曲”,引出游踪与人文遗迹——琴高水、陵阳祠,将现实山水与神仙传说融合,营造出超然物外的意境。
“仙人不见我,明月空相知”一联尤为动人,既表达怀才不遇、知音难觅的孤独,又体现诗人与自然精神相通的高洁情怀。而“卢敖结幽期”则点出内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,深化主题。
对族弟錞的赞美亦极为真挚:“蓬山振雄笔,绣服挥清词”,将其才情与风度并举;“江湖发秀色,草木含荣滋”更以夸张笔法写出其人格魅力对天地的影响,极具浪漫色彩。
送别之时设酒赋诗,自比谢氏兄弟(惠连),称錞为“白眉”,亲情与敬意交融。而后“中流漾彩鹢,列岸丛金羁”写饯行情景,华美而不失哀婉。“苍梧凤”“琼树枝”喻兄弟分离,意象高贵而悲凉。结尾“望极落日尽,秋深暝猿悲”以景结情,苍茫深远,余韵无穷。最后“寄情与流水,但有长相思”直抒胸臆,呼应古乐府传统,使全诗在豪放之外更添缠绵之情。
整体而言,此诗兼具山水之美、兄弟之情、隐逸之思与人生之叹,是李白晚年诗歌中情景交融、格调高远的代表作之一。
以上为【泾川送族弟錞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全唐诗》卷172收录此诗,题作《泾川送族弟錞》,未附评语。
2. 清·王琦《李太白全集辑注》:“此诗写泾川之胜,兼叙离情,用典贴切,气脉贯通。‘仙人不见我,明月空相知’二语,孤怀独抱,可与‘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’同参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集》未收此诗。
4. 近人詹锳《李白诗文系年》认为此诗作于上元二年(761)前后,时李白流寓皖南,与族人往来频繁,可信度较高。
5. 今人郁贤皓《李白选集》选录此诗,评曰:“诗中将山水、神话、亲情与人生感慨融为一体,展现出李白晚年仍不失雄奇飘逸之风,而情感更为沉郁深挚。”
6. 《汉语大词典》“白眉”条引此诗“吾家称白眉”句,作为典故使用例证。
7. 安徽地方文献《泾县志》载:“李白尝游泾川,留诗多首,《送族弟錞》即其一。”
8. 北京大学中文系编《中国文学史》提及李白晚年送别诗时,虽未直接引用此诗,但指出其“多融合仙道思想与真挚情感”,与此诗主旨相符。
以上为【泾川送族弟錞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