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两位帝王巡游在外都未回还,遥望五陵松柏不禁心生悲哀。
各方诸侯都不发兵救援河南失地,更令人欣喜的是贤明的永王远道而来。
以上为【永王东巡歌十一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二帝:指唐玄宗与唐肃宗。天宝十五载(756)六月玄宗奔蜀,七月肃宗即位灵武,故称“俱未回”
2. 五陵:唐代五位皇帝(高祖、太宗、高宗、中宗、睿宗)的陵墓,代指长安
3. 诸侯:指各地节度使及勤王势力
4. 河南地:指当时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黄河以南地区
5. 贤王:指永王李璘,玄宗第十六子
6. 远道来:指永王率水师自江陵东巡至金陵
以上为【永王东巡歌十一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李白参与永王李璘幕府时期所作,以安史之乱为背景,通过“二帝未回”“诸侯不救”的时局描写,反衬出对永王出兵平乱的殷切期望。全诗交织着国难当头的沉痛与见贤王兴兵的欣慰,既反映了诗人匡扶社稷的政治热情,也折射出其对永王军事行动的积极认同。后四句转折中见深意,体现了李白诗作特有的豪迈与天真。
以上为【永王东巡歌十一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宏阔的史笔开篇,“二帝巡游”暗含玄宗弃都、肃宗漂泊的双重悲剧,“五陵松柏”以祖陵意象强化家国沦丧之痛。第三句直斥藩镇坐视危局的冷漠,为末句永王出场作足铺垫。“更喜”二字既是诗情转折关键,亦显露诗人投身永王幕府的政治态度。全篇在历史维度上构建了“帝王失位-诸侯观望-贤王勤王”的叙事逻辑,将个人抱负与时代危机紧密结合。值得注意的是,此诗作于至德元载(756)末,时永王尚未被肃宗定为叛逆,故诗中“贤王”之誉实为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产物,与后世史家评价形成微妙对照。
以上为【永王东巡歌十一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明·朱谏《李诗选注》:“白时在永王璘幕府,故其辞若此。然‘诸侯不救’句,实道当时诸将坐视之弊。”
2. 清·王琦《李太白全集辑注》:“‘二帝’指玄宗、肃宗。是时玄宗在蜀,肃宗在灵武,故云‘俱未回’。”
3. 近人詹锳《李白诗文系年》:“此首措辞最为显露,盖欲藉永王兵力以恢复中原也。”
4. 郁贤皓《李白选集》:“全诗既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,又反映出诗人对永王璘的拥戴之情,可视为组诗的纲领。”
以上为【永王东巡歌十一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