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那面如白玉的郎君是谁家儿郎?他回转车驾渡过天津桥。
在城东大路上观赏繁花,风姿惊动了整个洛阳城的人。
以上为【洛阳陌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洛阳陌:乐府旧题,属横吹曲辞
2. 白玉郎:面容白皙的俊美青年,暗用卫玠"璧人"典
3. 天津:天津桥,隋唐时洛阳皇城正南洛水上的桥梁
4. 东陌:城东道路,唐代洛阳牡丹最盛处
以上为【洛阳陌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乐府旧题写洛阳少年春游场景,通过"白玉郎"的纯净意象与"惊动洛阳人"的轰动效应,在二十字间构建出盛唐都市的风流画卷。诗中"回车渡天津"的优雅姿态与"看花东陌"的闲适情致,既暗合潘岳"掷果盈车"的典故,又展现李白早期诗歌特有的明媚气象。
以上为【洛阳陌】的评析。
赏析
李白此诗在艺术上实现三重浓缩:首句"白玉谁家郎"以问句起笔,既保持乐府民歌的鲜活口语,又通过玉意象赋予人物高洁气质。次句"回车渡天津"巧妙嵌入地理坐标,将人物活动置于真实的都市空间。后两句"看花"与"惊动"形成因果链,以满城轰动的侧面描写替代直接容貌刻画,这种"不写之写"的手法,较之崔护"人面桃花相映红"的直描更显空灵。全诗将《陌上桑》的采桑女母题转化为士子游春主题,其"惊动洛阳人"的夸张笔法,既承袭《世说新语》对卫玠"看杀"的记载,又下启白居易"曲罢曾教善才服"的侧面烘托技巧,堪称盛唐乐府短章中的神品。
以上为【洛阳陌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明·唐汝询《唐诗解》:"此幕洛阳少年之游,若无意而意实至,盖以'惊动'二字发'白玉郎'之殊色也。"
2. 明·胡震亨《李诗通》:"太白乐府多更古题,此篇犹存晋宋《采桑》遗意,而'回车渡天津'已见唐人气象。"
3. 清·王琦《李太白全集辑注》:"'惊动洛阳人'五字,不特写尽少年风流,亦见东都花事之盛,可作《洛阳伽蓝记》补遗。"
4. 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:"二十字中有态度,有风神,亦豪亦逸,固是谪仙本色。"
5. 近代·詹锳《李白诗文系年》:"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三年游东都时,'白玉郎'或即诗人自况,与其《上安州裴长史书》'三十成文章'可相印证。"
以上为【洛阳陌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