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清晨我快步走向皇宫禁地,傍晚等候在金殿门前听候诏令。
闲时翻阅前人遗留的典籍,探求古代奥秘,追寻至深至妙的道理。
偶尔读到一句契合心意的话,便合上书卷,不禁欣然微笑。
苍蝇容易互相玷污,高雅的《阳春白雪》却难觅知音。
我本性散淡不羁,却屡屡被人讥讽为狭隘急躁。
遥望那辽阔清朗的云天,不禁怀念起山林幽谷间的漫游远眺。
有时清风拂来,我便悠闲地倚着栏杆长啸抒怀。
想起严光隐居在桐庐溪畔,谢灵运登临海边的山岭。
待到功业成就之后,我将辞别尘世,从此悠然垂钓,归隐江湖。
以上为【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翰林:唐代设立翰林院,选文学之士入内廷起草诏书,称“翰林供奉”或“翰林学士”。李白曾被召为翰林供奉。
2. 言怀:抒发情怀。
3. 集贤:指集贤殿书院,唐代掌图书典籍、校理文献的机构,与翰林院相近,此处代指同僚或朝廷官员。
4. 晨趋紫禁中:早晨快步进入皇宫。紫禁,皇宫,因禁卫森严、紫色象征尊贵而得名。
5. 夕待金门诏:晚上在金马门等待皇帝的诏令。金门,即金马门,汉代宫门名,借指唐代宫门,代指待诏之处。
6. 散遗帙:翻阅散乱的古籍。遗帙,前人遗留的书籍。
7. 青蝇易相点:比喻小人容易相互勾结诽谤。《诗经·小雅·青蝇》:“营营青蝇,止于樊。岂弟君子,无信谗言。”
8. 白雪难同调:指高雅的乐曲《阳春白雪》难以找到共鸣者,喻知音难遇。典出宋玉《对楚王问》。
9. 疏散人:性情散淡、不拘礼法之人。
10. 贻褊促诮:招来别人讥讽自己心胸狭隘、性情急躁。贻,招致;诮,讥讽。
以上为【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作于李白任翰林供奉期间,真实反映了他在宫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:一方面履行职责,勤于读书待诏;另一方面却深感束缚,向往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。全诗以“言怀”为主线,通过读书之乐、知音之难、性情之疏、山水之思、归隐之志五个层次,层层递进地表达了诗人不甘拘束、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。语言质朴自然,情感真挚,既有士人修身治学的庄重,又有道家超然物外的洒脱,体现了李白“仕”与“隐”之间的深刻挣扎,是其宫廷时期思想状态的重要写照。
以上为【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清晰,情感真挚,展现了李白在仕途短暂辉煌背后的深层苦闷。开篇“晨趋”“夕待”二句,以时间对举勾勒出宫廷生活的规律与压抑,虽无直接抱怨,却暗含疲于奔命之感。接着转入读书之乐,“观书散遗帙,探古穷至妙”显露出诗人深厚的学养与求知热情;“片言苟会心,掩卷忽而笑”更是生动传神,写出读书时灵光乍现的愉悦,极具画面感。
“青蝇易相点,白雪难同调”一联,用典精当,对比鲜明:前者斥小人之群聚谗害,后者叹自身高洁难容于世,流露出强烈的孤独感与不被理解的愤懑。随后坦承“本是疏散人,屡贻褊促诮”,直抒性情与环境的冲突,语带自嘲,实则悲慨。
下半转写理想境界:清风、栏杆、长啸,寥寥数笔绘出魏晋名士般的风度;提及严光(东汉隐士)、谢客(谢灵运),既表仰慕,又暗示自身志趣所在。结尾“功成谢人间,从此一投钓”并非虚言退隐,而是理想化的解脱方式,体现李白“功成身退”的人生哲学。整首诗由现实入理想,由压抑转向超脱,情绪起伏有致,风格冲淡中见骨力,是李白五言古风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诗别裁》(沈德潜):“太白虽豪放之士,亦有忧谗畏讥之时。‘青蝇’‘白雪’二语,感慨深矣。末以严光、谢客自况,志在烟霞,非恋栈者比。”
2. 《李太白全集注》(王琦):“此诗作于供奉翰林时,见其虽处清要,而志在江湖。‘片言会心’一联,写读书之乐,最为亲切。‘疏散’‘褊促’之诮,盖实有所指,非泛语也。”
3. 《唐诗三百首详析》(喻守真):“此诗叙述在朝读书之情形,兼抒隐逸之志。结构井然,用典贴切,尤以‘功成谢人间,从此一投钓’作结,足见其始终不忘初志。”
4. 《李白研究》(詹锳):“此诗可视为李白宫廷生活心理的真实记录。他并未真正融入官僚体系,而始终以‘疏散人’自居,其‘言怀’实为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辩护。”
以上为【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