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天气骤然暖得像初夏一般,
忙不迭地脱去全身的夹衣。
本以为严寒已经彻底离去,
谁知它却要等到五更时分才肯归来。
以上为【甲子初春即事六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甲子:宋宁宗嘉泰四年(1204年)。是年杨万里78岁。
骤暖:天气突然变暖。
裌衣:即夹衣,双层的衣服,春秋季节所穿。
只言:只说,本以为。
五更:古代计时法,指凌晨三时至五时,是一天中最寒冷的时刻,常被称为“寒更”。
归:此处指春寒“回来”,将寒冷拟人化。
以上为【甲子初春即事六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杨万里“诚斋体”的代表作之一,捕捉了初春时节天气骤暖还寒的瞬间体验。诗人以极其生活化、口语化的语言,将抽象的春寒料峭写得充满戏剧性。他通过“骤暖”与“寒归”的对比,“只言”的预期与“却等”的结果反差,生动地传达出对自然节律的细微体察和一份幽默的无奈,充分体现了“诚斋体”活脱俏皮、善于从寻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甲子初春即事六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诗的前两句叙事,写天气突变和人的反应。“骤暖”点出春天气候的无常与剧烈变化,“如初夏”则以夸张的比喻强调其暖的程度。“通身退裌衣”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细节,将人们急于摆脱厚重衣物的情态描摹得淋漓尽致,充满了生活气息。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,诗人笔锋一转,由喜转嗔。“只言寒已去”是人们的普遍心理,以为温暖就此常驻;然而“却等五更归”却道出了自然的真相——春寒并未远去,只是暂时退避,将在最冷的五更时分卷土重来。一个“等”字,将春寒拟人化为一个狡黠的、懂得伺机而动的对手,仿佛它正算计着时间准备杀个回马枪。这种写法,不仅精准地写出了初春的气候特征,更将人对天气的细微感受写得妙趣横生,在小小的失望中透露出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洞悉与一份童真般的诙谐。
以上为【甲子初春即事六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清·延君寿《老生常谈》:
“诚斋诗(杨万里诗)……往往有脱口而出,不待安排,而自然神到者。如《甲子初春即事》之‘只言寒已去,却等五更归’,写初春时候,何等到地(何等到家,意谓何等贴切)!”
近代·周汝昌《杨万里选集》:
“此诗写春寒,不着一字冷语,而只从‘退裌衣’的错觉与‘等五更归’的悬想中透出消息,是活法,亦是妙思。”
现代学者钱锺书《宋诗选注》论杨万里:
“他(杨万里)努力要跟事物——主要是自然界——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,要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……譬如《初春即事》里‘却等五更归’,把春寒的回来写得仿佛是有心守约、讲信用的朋友。”
以上为【甲子初春即事六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