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燕昭王延请郭隗,为他修筑黄金台。
剧辛从赵国前来投奔,邹衍也从齐国到来。
可叹那些高居青云之位的人,却将我弃之如微尘般卑微。
他们用珠玉去换取歌女的欢笑,却让贤才只能以糟糠果腹。
这时我才明白,黄鹤独自高飞千里,原是因世无知音,只得徘徊独行。
以上为【古风 · 其十五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燕昭:即燕昭王,战国时燕国君主,以礼贤下士著称。
2. 延郭隗(wěi):邀请郭隗。郭隗是燕昭王的谋士,曾建议“先从隗始”,以示尊贤。
3. 黄金台:又称“燕台”或“招贤台”,传说燕昭王筑台置千金于其上,以招天下贤士。
4. 剧辛:战国时赵国人,后投奔燕国,助燕伐齐。
5. 方赵至:正从赵国来到燕国。
6. 邹衍:战国时齐国著名阴阳家、学者,曾游历各国,后亦被燕昭王礼遇。
7. 复齐来:又从齐国前来投奔。
8. 青云士:指身居高位、得意显达之人。
9. 糟糠:酒糟和米糠,喻粗劣食物,此处指贤才待遇低微。
10. 黄鹤举:黄鹤高飞,象征贤人远去或高洁之士的孤独出世。
以上为【古风 · 其十五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是一首以古讽今、寄慨抒怀的五言古诗。诗的主题是感慨怀才不遇。 前四句用战国时燕昭王求贤的故事。燕昭王决心洗雪被齐国袭破的耻辱,欲以重礼招纳天下贤才。他请郭隗推荐,郭隗说:王如果要招贤,那就先从尊重我开始。天下贤才见到王对我很尊重,那么比我更好的贤才也会不远千里而来了。于是燕昭王立即修筑高台,置以黄金,大张旗鼓地恭敬郭隗。这样一来,果然奏效,当时著名游士如剧辛、邹衍等人纷纷从各国涌来燕国。在这里,李白的用意是借以表明他理想的明主和贤臣对待天下贤才的态度。李白认为,燕昭王的英明在于礼贤求贤,郭隗的可贵在于为君招贤。 然而,那毕竟是历史故事。次四句,诗人便化用前人成语,感讽现实。“青云士”是指那些飞黄腾达的达官贵人。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说:“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,非附青云之士,恶能施于后世者!”意思是说,下层寒微的士人只有依靠达官贵人,才有可能扬名垂世,否则便被埋没。李白便发挥这个意思,感慨说,无奈那些飞黄腾达的显贵们,早已把我们这些下层士人象尘埃一样弃置不顾。显贵之臣如此,那么当今君主怎样呢?李白化用阮籍《咏怀》第三十一首讽刺魏王语“战士食糟糠,贤者处蒿莱”,尖锐指出当今君主也是只管挥霍珠玉珍宝,追求声色淫靡,而听任天下贤才过着贫贱的生活。这四句恰和前四句形成鲜明对比。诗人在深深的感慨中,寄寓着尖锐的揭露和讽刺。 现实不合理想,怀才不获起用,那就只有远走高飞,别谋出路,但是前途又会怎样呢?李白用了春秋时代田饶的故事,含蓄地抒写了他在这种处境中的不尽惆怅。田饶在鲁国长久未得到重用,决心离去,对鲁哀公说:“臣将去君,黄鹄举矣!”鲁哀公问他“黄鹄举”是什么意思。他解释说,鸡忠心为君主效劳,但君主却天天把它煮了吃掉,这是因为鸡就在君主近边,随时可得;而黄鹄一举千里,来到君主这里,吃君主的食物,也不象鸡那样忠心效劳,却受到珍贵,这是因为黄鹄来自远方,难得之故。所以我要离开君主,学黄鹄高飞远去了。鲁哀公听了,请田饶留下,表示要把这番话写下来。田饶说:“有臣不用,何书其言!”就离开鲁国,前往燕国。燕王立他为相,治燕三年,国家太平。鲁哀公为此后悔莫及。(见《韩诗外传》)李白在长安,跟田饶在鲁国的处境、心情很相似,所以这里说“方知”,也就是说,他终于体验到田饶作“黄鹄举”的真意,也要离开不察贤才的庸主,去寻求实现壮志的前途。但是,田饶处于春秋时代,王室衰微,诸侯逞霸,士子可以周游列国,以求遂志。而李白却是生活在统一强盛的大唐帝国,他不可能象田饶那样选择君主。因此,他虽有田饶“黄鹄举”之意,却只能“千里独徘徊”,彷徨于茫茫的前途。这末二句,归结到怀才不遇的主题,也结出了时代的悲剧,形象鲜明,含意无尽。 《古风》五十九首都是拟古之作。其一般特点是注重比兴,立意讽托,崇尚风骨,气势充沛,而语言朴实。这首显然拟阮籍《咏怀》体,对具体讽刺对象,故意闪烁其词,但倾向分明,感情激越,手法确似阮诗。这表明李白有很高的诗歌艺术素养和造诣。但从诗的构思和诗人形象所体现的全篇风格来看,这诗又确实保持着李白的独特风格。如上所述,首四句是咏历史以寄理想,但手法是似乎直陈史事,不点破用意。次四句是借成语以慨现实,但都属泛指,读者难以猜测。末二句是借故事以写出路,但只以引事交织描叙,用形象点到即止。总起来看,手法是故拟阮籍的隐晦,而构思则从理想高度来揭露现实的黑暗,表现出李白那种热情追求理想的思想性格,和他的诗歌艺术的一个主要的风格特征。
此诗借古讽今,通过回顾战国时期燕昭王礼贤下士、招揽人才的历史典故,反衬出当时统治者对贤才的冷落与轻视。李白以自身怀才不遇的境遇为背景,抒发了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和孤独感。诗中“奈何青云士,弃我如尘埃”直抒胸臆,情感强烈;结尾以黄鹤孤飞作比,形象地表达了高才之士不被赏识、只能独行天下的悲凉心境。全诗结构严谨,用典自然,寓意深远,是李白《古风》组诗中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抒情之作。
以上为【古风 · 其十五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属李白《古风五十九首》中的第十五首,典型体现了其“以古讽今”的创作手法。前四句追述燕昭王筑台招贤、群英荟萃的盛况,极言古人求才若渴之诚。诗人选取郭隗、剧辛、邹衍等历史人物,不仅增强说服力,也凸显自己渴望被重用的心理期待。然而笔锋陡转,“奈何青云士,弃我如尘埃”一句,由古及今,痛陈现实对贤才的漠视,形成强烈对比。
“珠玉买歌笑,糟糠养贤才”一联对仗工整,讽刺入骨,揭示权贵奢侈享乐、轻视人才的社会现实。最后以“黄鹤举”自比,黄鹤本高飞之鸟,却“千里独裴回”,既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志向,又流露出知音难觅、报国无门的孤寂。全诗意象雄浑,情感跌宕,语言质朴而力量深沉,展现了李白在理想破灭后的深刻反思与精神苦闷。
以上为【古风 · 其十五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诗别裁》评:“借古抒愤,慷慨悲凉。‘珠玉’二语,刺时切骨。”
2. 《李太白诗集辑注》引黄叔灿语:“前四句极写古人之能得士,后乃反形今之不能用士,感慨系之。”
3. 《昭昧詹言》评:“此等诗,皆以气为主,意到笔随,不拘格律,而自成高调。”
4. 《唐宋诗醇》评:“通篇以昭王招贤起兴,而所以兴者,正为己之不遇也。语语含悲,字字带愤。”
5. 《李诗通》曰:“黄金台事,千古传诵,太白借此以写怀抱,非徒咏史也。”
以上为【古风 · 其十五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