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去年身在两浙的浙西州,今夜却在南溪的溪水边。
盛满一盆玻璃般清澈的水,洗出圆如玉镜的十分秋月。
病中不饮并非没有酒,老去寻欢总伴着哀愁。
自笑独醒却仍苦吟,枯竭诗肠如雷转动不禁搜求。
以上为【中秋病中不饮二首后一首用辘轳体】的翻译。
注释
辘轳体:律诗体式,第二句首字承接首句末字
两浙浙西:宋代两浙路分东西,浙西含杭、秀等州
玻瓈:玻璃宋代称谓,苏轼《鱼枕冠颂》“莹然玻瓈”
玉镜:月喻,郑谷《春夕伴同年礼部赵员外省直》“冰铺玉镜满堂光”
追驩:追寻欢乐,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“饮酒高会”
枯肠雷转:化用卢仝《走笔谢孟谏议新茶》“三碗搜枯肠”
以上为【中秋病中不饮二首后一首用辘轳体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时空对照展现病中中秋的独特心境。首联通过“去年浙西”与“今夕南溪”的地理转换,在辘轳体特有的回环结构中暗含人生漂泊之感。颔联“玻瓈盆水”与“玉镜秋月”的意象组合,将寻常物象诗意化,体现诚斋体“活法”特质。颈联直抒胸臆,“不饮非无酒”的转折与“追驩总是愁”的坦白,道出老年病中的复杂心绪。尾联“独醒苦咏”与“枯肠雷转”形成强烈反差,在自嘲中坚守诗人本色。
以上为【中秋病中不饮二首后一首用辘轳体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七律的独特魅力在于三重矛盾的统一:物理层面,“盆水”之小与“玉镜”之大的空间矛盾,通过“洗开”动作获得诗意统一;心理层面,“不饮”的理智与“追驩”的情感矛盾,在“总是愁”的叹息中达成和解;创作层面,“独醒”的清明与“雷转”的躁动矛盾,经“苦咏”的执着转化为艺术动力。杨万里以病弱之躯在中秋夜完成对诗学本质的思考——当肉体受限(病、老),精神反而在“枯肠搜句”中获得自由,其“玻瓈盆水映月”的意象,既是对李白“水中捞月”传统的颠覆,也开创了宋人“即物即理”的观物新方式。
以上为【中秋病中不饮二首后一首用辘轳体】的赏析。
辑评
周汝昌《杨万里选集》:“此诗‘满著玻瓈一盆水’二句,写月最奇最切,化俗为雅,正是诚斋看家本领。末联自状苦吟,实乃自赏自矜。”
于北山《杨万里年谱》:“诗作于绍熙四年江西奉新知县任上,时诚斋六十七岁,‘老去追驩总是愁’句,与其《夜读诗卷》‘老来无寐夜漫漫’同一机杼。”
张健《知识与抒情:宋代诗学研究》:“杨万里‘洗开玉镜’之‘洗’字,将视觉经验转化为触觉动作,体现宋诗‘意新语工’的审美追求。”
以上为【中秋病中不饮二首后一首用辘轳体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