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,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。
看见大雁南飞引走我忧愁之心,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。
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,在天上传杯饮酒。
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,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。
版本二:
登上岳阳楼,整个岳阳的景色尽收眼底,江流蜿蜒远去,洞庭湖浩渺开阔。大雁南飞,仿佛将我心中的忧愁带走;山峦托起一轮明月,送来美好的夜晚。高楼高耸入云,仿佛在云端安歇,饮酒行乐如同在天宫举杯。酒醉之后,凉风骤起,吹动我的衣袖,仿佛翩翩起舞而归。
以上为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】的翻译。
注释
夏十二:李白的朋友,排行十二。
岳阳楼: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,“西面洞庭,左顾君山”,与黄鹤楼、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,于716年(开元四年)扩建,楼高三层,建筑精美。
岳阳:即岳州,以在天岳山之南,故名。治所在巴陵,即今湖南岳阳市。
下榻(ta):用汉代陈蕃礼徐穉、周璆事,见《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》诗注。
行杯:谓传杯饮酒。
回:回荡,摆动。
1. 夏十二:李白友人,排行十二,生平不详。
2. 岳阳楼:位于今湖南岳阳市西门城楼,下临洞庭湖,为江南名楼之一。
3. 楼观岳阳尽:站在楼上可以一览岳阳全貌。
4. 川迥洞庭开:江流曲折远去,洞庭湖面豁然开阔。迥,遥远、辽阔。
5. 雁引愁心去:大雁南飞,仿佛将诗人的忧愁带走。此句暗喻诗人遇赦后的轻松心情。
6. 山衔好月来:月亮从山后升起,如同山峦含着明月缓缓推出。
7. 云间连下榻:形容岳阳楼高耸入云,住宿之处如在云中。下榻,留宿之意。
8. 天上接行杯:饮酒时仿佛置身天宫,举杯相邀,极言其高旷豪迈。
9. 吹人舞袖回:凉风吹拂衣袖,使人如舞而归。回,回归、返回。
10. 此诗为五言律诗,格律严谨,对仗工整,尤以颔联、颈联最为精彩。
以上为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与夏十二登岳阳楼》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,被选入《全唐诗》的第180卷第25首。此诗运用陪衬、烘托和夸张的手法,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,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、开阔、高耸等情状落笔,却无处不显出楼高,不露斧凿痕迹,自然浑成,巧夺天工。诗中描写出诗人在岳阳楼极目远眺所见到的景象,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。
这首诗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后,于乾元二年(759年)秋游岳阳时所作,与友人夏十二同登岳阳楼有感而发。全诗以豪放飘逸之笔写登高望远之景,抒发了诗人重获自由后的畅快心情和对自然美景的陶醉。虽身处贬谪后的漂泊之境,但诗中不见哀怨,反显超然洒脱,体现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。诗歌意境高远,想象奇绝,语言清丽流畅,尤以“雁引愁心去,山衔好月来”一联最为人称道,既工对精妙,又情意盎然,堪称盛唐五律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开篇即气势恢宏,“楼观岳阳尽,川迥洞庭开”,以宏观视角勾勒出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,视野由近及远,空间豁然展开。接着转入情感抒发,“雁引愁心去,山衔好月来”一联尤为精妙:大雁本无情,却说它“引”走愁心,赋予自然以情感;山本无口,却用“衔”字写出月亮升起的动态之美,拟人手法使景物生动传神。这两句不仅对仗工稳,更寄托了诗人遇赦后心境的转变——愁去喜来,天地焕然一新。
后四句极写楼之高峻与宴饮之乐。“云间”“天上”夸张而不失真实感,将人间楼阁升华为仙境,体现李白一贯的浪漫气质。结尾“醉后凉风起,吹人舞袖回”以轻盈之笔收束,醉态可掬,风动舞袖,人与自然融为一体,余韵悠长。全诗情景交融,豪而不狂,逸而不浮,是李白五律中少见的工致与飘逸兼备之作。
以上为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诗别裁》评:“‘雁引愁心去,山衔好月来’,化工偶语,太白亦有此细腻处。”
2. 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引纪昀语:“三四写景中带情,的是高手。通体轻俊,此李白五律之最佳者。”
3. 《李太白全集校注》引瞿蜕园、朱金城评:“此诗作于流放夜郎遇赦之后,心情为之大变,故虽登楼望远,不露悲苦,反见旷达,‘愁心去’三字最宜着眼。”
4. 《唐诗鉴赏辞典》评:“全诗把岳阳楼的高耸、洞庭的辽阔、月夜的清幽和诗人豪迈的情怀融为一体,意境浑成,气韵流动。”
以上为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