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大汉王朝面对匈奴入侵缺乏良策,匈奴骑兵竟敢进犯渭桥。五原地区秋草青翠茂盛,胡马显得何等骄横。于是朝廷任命将领出征西域极远之地,在阴山一带纵横驰骋。燕支山落入汉人之手,匈奴妇女因此失去了胭脂美色。汉军转战渡过黄河,战事结束后天下安乐之事增多。如今边塞一片萧条清静,浩瀚的沙漠寂然无波。
以上为【塞上曲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塞上曲:乐府旧题,属《横吹曲辞》,多写边塞征战之事。
2. 大汉无中策:指汉朝在应对匈奴问题上初期缺乏有效策略。中策,指妥善的谋略。
3. 匈奴犯渭桥:渭桥位于长安附近,此指匈奴侵犯汉朝京畿地区,象征边患严重。
4. 五原:唐代州名,今内蒙古五原县一带,为边塞要地。
5. 胡马一何骄:胡马指匈奴骑兵,骄形容其猖獗不可一世。
6. 西极:西方极远之地,泛指西域。
7. 阴山:横亘于今内蒙古中部,为古代重要军事屏障。
8. 燕支:即焉支山,位于今甘肃山丹县,以产红蓝花(制胭脂原料)著称。
9. 妇女无华色:因失去燕支山,匈奴妇女无法获取胭脂,故容颜失色,暗喻国力衰微。
10. 瀚海:古代指北方广袤沙漠或戈壁,此处泛指边疆荒漠地带。
以上为【塞上曲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塞上曲》是唐代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边塞诗。此诗以汉喻唐,借汉代抗击匈奴的历史事件影射当时边疆战事,表达了对国家强盛、边防稳固的赞颂,也隐含对和平的向往。全诗气势雄浑,语言简练,结构严谨,通过历史典故与边地景象的结合,展现出宏大的时空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。诗中“燕支落汉家,妇女无华色”一句尤为巧妙,以细腻笔触折射战争对敌方社会的影响,体现李白诗歌想象奇崛、寓意深远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塞上曲】的评析。
赏析
李白此诗虽题为《塞上曲》,实则并非单纯描写边塞风光或战士苦辛,而是以史入诗,借汉事抒怀。开篇“大汉无中策,匈奴犯渭桥”直陈国势危急,凸显边患之重,为后文张本。继而写“五原秋草绿”,以自然之景衬托胡马之骄,反衬出敌势之盛与边防之松懈。第三联笔锋一转,写汉将出征,“横行阴山侧”,气势如虹,展现反击之威。尤其“燕支落汉家”一句,不从正面写胜利,却从敌方女性失去美色落笔,以小见大,极具讽刺意味与艺术张力。结尾“萧条清万里,瀚海寂无波”回归宁静,既写战后边疆安定,又暗含盛极而静的苍茫感。全诗节奏跌宕,意象雄奇,体现了李白边塞诗豪放中见深沉的独特风格。
以上为【塞上曲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诗品汇》:“太白《塞上曲》诸作,虽拟乐府,而气象宏阔,有建安风骨。”
2. 《李太白全集》王琦注:“此篇盖借汉事以讽时政,言外有忧边之意。”
3. 《唐诗别裁集》沈德潜评:“‘燕支落汉家,妇女无华色’,语极诙谐,而意甚悲凉。”
4. 《诗薮·内编》胡应麟云:“太白乐府,才情横逸,每以气胜,如《塞上曲》《关山月》之类,皆可追步古人。”
5. 《昭昧詹言》方东树评:“起势突兀,中幅轩昂,结语萧寥,通体俱见笔力。”
以上为【塞上曲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