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追忆年少轻狂岁月,性情浮薄爱好弦歌。
西游咸阳繁华之地,与赵李般权贵交游。
欢娱尚未到达极致,白日忽逝时光蹉跎。
驱马归来旧时居所,回首眺望三河故地。
黄金百镒挥霍殆尽,资财用度常苦过多。
北行面临太行险道,迷失方向又将如何!
以上为【咏怀八十二首(其七)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轻薄:轻浮放浪,指年少行为
2. 弦歌:弹琴歌唱,喻风流行乐
3. 咸阳:秦都,代指繁华都市
4. 赵李:汉成帝时赵飞燕、李平家族,喻权贵佞幸
5. 三河:河东、河内、河南,阮籍故乡所在
6. 百镒:古代重量单位,一镒为二十两
7. 资用:钱财用度
8. 太行:太行山,喻仕途险阻
9. 失路:迷失道路,典出《战国策》南辕北辙
以上为【咏怀八十二首(其七)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人生轨迹的倒叙结构,通过“少年轻薄”与“失路太行”的强烈反差,构建出魏晋士人的精神困境。诗中“赵李相经过”的繁华记忆与“黄金百镒尽”的物质虚耗形成双重批判,尾句以太行失路的空间意象,隐喻政治迷途与生存危机的终极叩问,典型体现正始诗歌“厥旨渊放”的特征。
以上为【咏怀八十二首(其七)】的评析。
赏析
阮籍此诗在艺术上开创了五古抒情的新范式:前八句以“平生长日”的追忆笔调展开青春叙事,“白日忽蹉跎”的陡然转折形成第一个情感断裂。后六句通过“反顾望三河”的空间回望与“北临太行道”的前路困境,构建出精神上的悬置状态。尤其“黄金百镒尽”的直白陈述,既是对汉乐府“荡子行不归”母题的承续,又暗含对曹魏末期奢靡世风的批判。结句“失路将如何”以《楚辞》式诘问收束,在简单的七字中凝聚了魏晋易代之际所有士人的集体焦虑,其时空交错的意识流写法,实为后世杜甫《壮游》、李白《古风》等长篇自传诗的先声。
以上为【咏怀八十二首(其七)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南朝·颜延之《五君咏》:“阮公虽沦迹,识密鉴亦洞。沉醉似埋照,寓辞类托讽。”
2. 唐·李善《文选注》:“‘赵李相经过’盖讥西京外戚权重,嗣宗慎于避祸,故托言前代。”
3. 明·陆时雍《诗镜总论》:“阮籍《咏怀》如‘失路将如何’,千秋哀响,遂开左思‘郁郁涧底松’先路。”
4. 清·何焯《义门读书记》:“‘北临太行’二语,即《战国策》季良说魏王事,而‘失路’之悲过之,此所谓乱世之音。”
5. 近代·黄节《阮步兵咏怀诗注》:“末二句与第二首‘羁旅无俦匹’同慨,太行之险犹世途之险,嗣宗见机而作,故发此悲音。”
以上为【咏怀八十二首(其七)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