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在一曲溪边登上钓船,
幔亭峰影倒映在晴日的水面。
虹桥断裂后再无仙人的消息,
万壑千岩笼罩在青翠的烟霭之中。
以上为【淳熙甲辰中春精舍閒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】的翻译。
注释
一曲:武夷九曲溪起点,溪流依山势折为九曲
幔亭峰:武夷三十六峰之一,传说武夷君曾设幔亭宴乡人
虹桥:典出《武夷山记》“武夷君于幔亭峰顶化虹桥接众仙”
锁翠烟:双关语,既指山岚缭绕,亦喻道体幽微难见
以上为【淳熙甲辰中春精舍閒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神话与现实交织的笔法开启棹歌序列。首句“上钓船”以日常动作切入,暗合朱熹治学“下学上达”的理念;次句“峰影蘸川”的“蘸”字巧妙连接山光水色,体现理学家“物我一理”的观照方式。后两句突转仙话,“虹桥断”暗喻求道之难,“锁翠烟”既写实景又象征天理隐微,在山水描写中注入哲学沉思。
以上为【淳熙甲辰中春精舍閒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棹歌的独特价值在于三重意蕴的叠加:地理层面上,精准勾勒一曲溪口“峰影蘸川”的实景;神话层面上,通过“虹桥断”的典故勾连武夷山深厚的仙道文化;哲学层面上,“锁翠烟”的闭合意象与首句“上钓船”的开放姿态形成认知张力,暗喻“理一分殊”的理学核心——看似被烟霭封锁的千岩万壑,实为天理流行的具体显现。朱熹以棹歌形式将山水游览提升为格物实践,开创了理学诗的新范式。
以上为【淳熙甲辰中春精舍閒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】的赏析。
辑评
明·李东阳《麓堂诗话》:“朱子《武夷棹歌》‘虹桥一断无消息’之句,非徒咏景,实寄理趣,得弦外之音。”
清·王懋竑《朱子年谱》:“《棹歌》十首作于武夷精舍讲学期间,首章‘锁翠烟’三字,尤见静观自得之意。”
近代·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晦翁此诗后二句,于空灵中见实在,与‘问渠那得清如许’同一理趣机锋。”
以上为【淳熙甲辰中春精舍閒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