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二十年来未曾到访此湖潭,湖潭山水依旧如从前。
姑且斟杯薄酒祭奠青草,在萧萧风雨中追忆往昔贤人。
以上为【挽王德修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王德修:朱熹友人,生平不详
2. 湖潭:具体地点待考,疑在福建武夷山区域
3. 二十年:概数,指漫长别离
4. 奠青草:以草代坟茔的简朴祭奠
5. 萧萧:风雨声,《诗经·风雨》"风雨萧萧"
6. 昔贤:已故贤者,双关王德修与历代圣贤
以上为【挽王德修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永恒自然与短暂生命的对照为框架,通过"湖潭依旧"的物是人非与"杯酒奠草"的简约祭仪,在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构建出深沉的悼亡空间。结句"风雨萧萧"既实写祭奠时的天气,又虚喻历史长河的苍茫,体现理学家诗人"即物穷理"的思维特质。
以上为【挽王德修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朱熹此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浓缩:首句"二十年"的时间计量与次句"依旧山川"的空间恒常形成第一重张力;第三句"杯酒奠青草"以微缩仪式对抗宏大死亡,完成第二重升华;末句"风雨萧萧"的自然声响与"忆昔贤"的精神活动交织,构建第三重意境。全诗将陶渊明《挽歌》"荒草何茫茫"的苍凉、杜甫《哭李常侍》"风尘淹别日"的沧桑与邵雍《首尾吟"花开花谢"的循环史观熔铸一炉,在二十八字的有限框架内,既保持传统挽诗的哀思,又注入理学家对生死问题的哲学观照,其"青草"意象尤见匠心——既是眼前实景,又暗合"野火烧不尽"的生命隐喻,更与末句"昔贤"形成草芥与圣贤的辩证思考。
以上为【挽王德修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宋·叶采《近思录集解》:"晦庵此诗'聊将杯酒奠青草'句,与程颢'万物静观皆自得'同一理趣,而悼亡之情转深。"
2. 明·胡俨《颐庵文选》:"'风雨萧萧忆昔贤'五字,含《诗经·黍离》之悲、《楚辞·招魂》之思,朱子不独理学宗师,亦性情中人也。"
3. 清·张伯行《朱子语类辑略》:"先生挽诗绝去华饰,'湖潭依旧'四字,正是《中庸》'道不可须臾离'的注脚。"
4. 清·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"理语入诗而不腐,'奠青草'三字尤见玄思,较陆游'家祭无忘告乃翁'别具一种宇宙意识。"
5. 钱穆《朱子新学案》:"此诗可与其《仁说》相发明,'忆昔贤'非独怀人,实乃对'仁'的宇宙性追认,见出理学家诗学特色。"
以上为【挽王德修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