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谁说身处僻巷的隐士,竟能暗中掌握自然造化的权力?
我所见的一切皆为我所有,安然居处,便能完整地享有天地赋予的一切。
我随意写下一篇文章,却引发千年的争论不休。
儒家与墨家因此相互攻讦,而我最初本是无言无争的。
以上为【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。
2. 定慧钦长老:北宋僧人,杭州定慧寺住持,与苏轼有交往。
3. 穷巷士:居于偏僻陋巷的士人,此处为苏轼自指,寓含贬谪困顿之意。
4. 窃造化权:暗中掌握自然运行的规律。造化,指天地自然的创造化育之力。
5. 所见皆我有:源自庄子“万物皆备于我”的思想,意谓心与道合,则万物为一。
6. 安居受其全:安于现状,完整地接受天地所赋予的一切。
7. 戏作一篇书:随意写成一篇文章,或指早年著述引发争议。
8. 千古发争端:指言论被后人误解、引申,导致长期争论。
9. 儒墨起相杀:借用战国时期儒墨两家激烈论战的典故,喻指后人因文字起争执。
10. 予初本无言:语出《老子》第二章:“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”亦呼应《庄子·齐物论》“大辩不言”,表达本心无言、不立文字的禅意。
以上为【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次韵答定慧钦长老所作八首之一,集中体现了诗人晚年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哲学态度。诗中“穷巷士”自指身处逆境却心怀大道的士人,“窃造化权”并非僭越,而是指体悟天道、顺应自然的境界。苏轼借老庄“无为”“齐物”之思,表达对争辩是非的超然态度。末句“予初本无言”化用《老子》“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”,暗讽后人执着文字名相,背离本真。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,是其晚年禅悟与哲思交融的代表。
以上为【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哲理入诗,融汇儒、道、释三家精髓,展现了苏轼晚年圆融通达的思想境界。首联设问起势,以“谁言”反诘,凸显“穷巷士”虽处卑微却可参透天机的自信。“窃造化权”一语看似狂放,实则体现道家“与天地精神往来”的理想人格。颔联承上,进一步阐明“万物一体”的宇宙观,所谓“所见皆我有”,非占有之欲,而是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境界。颈联笔锋一转,由哲思转入历史反思,“戏作一篇书”轻描淡写,却道出言语传播后的异化命运——本为明道,反致纷争。尾联以“儒墨相杀”为镜,批判后学拘泥门户、争名夺利,最终回归“本无言”的道家本源。全诗结构紧凑,由己及世,由表及里,语言质朴而意蕴深邃,充分展现苏轼“外儒内道”的精神底色。
以上为【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三十五:“此诗寓意深远,‘窃造化权’语似夸张,实乃写出胸中自有丘壑,不为形役之意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东坡晚岁好谈禅理,然不堕空虚,每以庄列之言发儒家之忧,此诗‘儒墨起相杀’句,盖有感于党争之烈也。”
3. 《历代诗话》引吕本中语:“苏公此诗,得力于《庄子·齐物论》,所谓‘予初本无言’,正见其不立文字、直指本心处。”
4. 《瓯北诗话》卷五:“东坡和僧诗多带理趣,此首尤妙在不说破,而意在言外,使人自领。”
5. 《唐宋诗醇》评:“语若平易,理极玄微。前四句似道家语,后四句似佛氏棒喝,而忠厚之气存焉,真大家手笔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