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长久隐居在青山白云之间,我已俨然成为山中的常客。
山林幽深,云雾缭绕更显清美,我终日流连其中,赏玩不尽,从清晨直到黄昏。
明月仿佛衔着楼前山峰的轮廓,泉水叮咚冲刷着台阶下的岩石。
在这静谧山中,我找回了本真的心灵,体味到纯然的乐趣,这种真趣并非外物所能给予或取代。
秋夜中鼯鼠在桂树间鸣叫,微风停息后,万籁归于寂静。
遥想上古仙人洪厓子的修道之术,我也渴望追随其踪迹,却苦于沧海阻隔,难以抵达。
仙人的云车为何迟迟不来?我只能抚着几案空自叹息。
以上为【日夕山中忽然有怀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日夕:傍晚,亦泛指时光流转,此处兼指从早到晚。
2. 青山:泛指幽静山林,象征隐逸之所。
3. 赏弄:欣赏把玩,此处指沉浸于山水美景之中。
4. 月衔楼间峰:月亮仿佛挂在楼阁与山峰之间,“衔”字拟人化,生动描绘月出或月挂山巅之景。
5. 泉漱阶下石:泉水冲刷台阶下的石头,漱,冲洗之意。
6. 素心:本心,纯净无染的心性。
7. 真趣非外惜:真正的乐趣不依赖外物,无法用世俗价值衡量。“惜”通“锡”,赐予之意,亦有版本作“昔”,但“非外惜”更合文理。
8. 鼯啼桂方秋:鼯鼠(飞鼠)在桂花盛开的秋季鸣叫,渲染秋夜山林之静。
9. 风灭籁归寂:风停之后,自然界的声音逐渐消失,籁,泛指声响。
10. 洪厓术:传说中上古仙人洪厓子的修仙之道,代指长生不老之术。
以上为【日夕山中忽然有怀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李白晚年所作,抒发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深切怀念与对超脱尘世、追求仙道理想的向往。全诗意境清幽,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,体现了李白在豪放之外另一面——静谧、内省与哲思。诗人以“青山客”自居,表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隐逸情怀;又借“洪厓术”“云车”等意象寄托求仙不得的怅惘,反映出其精神世界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。诗歌结构严谨,由景入情,情景交融,展现了李白山水诗中少有的沉静气质。
以上为【日夕山中忽然有怀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以“忽然有怀”为题眼,写诗人于山中静居时蓦然兴起的情思。开篇“久卧青山云,遂为青山客”,平实中见深情,既点明长期隐居的事实,也透露出诗人与青山白云相依为命的情感。中间四句写景如画:“月衔楼间峰,泉漱阶下石”一动一静,视觉与听觉交织,勾勒出一幅清幽绝俗的山居图;而“素心自此得,真趣非外惜”则转入哲理层面,表达返璞归真、内心澄明的生命体验。后半部分由实转虚,从当下之景跃至对仙道的追慕,“缅思洪厓术,欲往沧海隔”两句陡起波澜,将理想高悬于不可及之处,形成强烈的心理张力。结尾“云车来何迟,抚几空叹息”以动作收束,无声胜有声,留下无限怅惘。全诗语言洗练,节奏舒缓,情感层层递进,是李白山水寄怀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日夕山中忽然有怀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诗品汇》卷八十二引徐献忠评:“太白此作,洗尽豪纵之气,独存清远之致,盖其晚岁栖心林壑,托兴玄虚,故语若闲淡而意味悠长。”
2. 《李太白全集》王琦注引曾巩语:“此诗格调近陶(渊明),而神韵出入山川,乃太白之变调也。”
3. 《唐宋诗醇》评曰:“写景清绝,言情渺然。‘月衔’‘泉漱’二语,足当诗中有画;末段望仙不至,叹息抚几,可见其超世之志未泯。”
4. 清代沈德潜《唐诗别裁集》卷十:“不事雕琢,自然清旷。太白集中别具一种风味。”
5. 近人俞陛云《诗境浅说》续编:“此诗纯以意境取胜,山月泉石,皆成妙谛。结处欲仙不得,惟有叹息,令人同其惆怅。”
以上为【日夕山中忽然有怀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