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幽绝之境世人难到,唯有此处可安身。
清泉在青玉峡中吟唱,微风轻拂白纶巾。
独自往来岂无深意?长享闲逸并非无因。
云山是天赐的履迹,我之道岂算全贫?
以上为【次秀野暑中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次:次韵,和诗的一种形式,依原诗韵脚创作。
秀野:朱熹友人刘韫(号秀野),曾任徽州知州。
绝境:与世隔绝的幽胜之地。
青玉峡:比喻碧绿如玉的山涧峡谷。
白纶巾:白色头巾,象征隐士风度。
天赐履:语出《汉书·郑崇传》,喻指云山如天赐的行走之地,暗含自然之道。
吾道:指儒家之道或个人精神追求。
以上为【次秀野暑中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朱熹此诗并非单纯写景,而是借山水阐发“性即理”的哲学思考——自然之幽绝与人心之闲适相契,便是天理流行的境界。诗中隐士形象与理学精神合一,展现了宋代理学家“格物致知”与“乐山乐水”融通的生命情怀。
以上为【次秀野暑中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通过描写夏日山居的幽静景致,抒发了诗人超然物外、体悟天理的隐逸情怀。
首联以“绝境”开篇,强调此地远离尘嚣,唯身心契合者可享其乐,暗含对世俗纷扰的疏离。
颔联以“青玉峡”“白纶巾”对仗,融自然之景与隐者之风于一炉,色彩清雅,意境空灵。
颈联自问自答,“独往”显孤高之志,“长闲”透天命之思,呼应理学“静观万物”的修养观。
尾联化用典故,将云山视作天赐的修行道场,虽物质简朴而精神丰盈,彰显“安贫乐道”的儒家境界。
全诗语言简淡而哲理深远,既有山水诗的清丽,又含理学家观物悟道的玄思,是宋诗“以理入诗”的典型代表。
以上为【次秀野暑中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清·纪昀《四库全书总目》:
“晦庵诗虽非专门,而冲澹流逸,暗合自然,譬犹春山云岫,不必刻意而自佳。”
近代·钱钟书《谈艺录》:
“朱子诗中有理趣而不堕理障,如‘泉吟青玉峡,风度白纶巾’,理境与物态交融无间。”
现代学者莫砺锋《朱熹文学研究》:
“此诗以闲适之笔写天理流行,云山泉峡皆成道体,可见宋代理学家对自然的人文观照。”
以上为【次秀野暑中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