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山猛虎不吃人,西山猛虎吃人,南山猛虎吃人,北山猛虎不食人。
漫漫趋避何所已,玉帝不遣牖下死,一双瞳神射秋水。
江大水深多江鱼,江边何哓呶。
人不足,盱有馀,夏父以来目矍矍。
我欲食江鱼,江水涩咙喉,鱼骨亦不可以餐。
踉跄入中门,中门一步一荆棘,大药不疗膏肓顽。
鼻涕一尺何其孱,臣请逝矣逝勿还。
嘈嘈舟师,三五詈汝:汝以白昼放歌为可惜,而乃脂汝辖。
腷腷膊膊,鸡鸣狗鸣。
淅淅索索,风声雨声。
浩浩荡荡,仙都玉京。
蟠桃之花万丈明,淮南之犬彳亍行。
臣岂不如武皇阶下东方生。
乱曰:三寸舌,一枝笔,万言书,万人敌,九天九渊少颜色。
朝衣东市甘如饴,玉体须为美人惜。
翻译
东山的猛虎不吃人,西山的猛虎吃人,南山的猛虎吃人,北山的猛虎却不吃人。
在这四方猛虎环伺的世间,人们奔走趋避,何时才是尽头?幸而玉皇大帝不让我死于窗下,我一双眼睛如秋水般清澈明亮。
袖中香草难道不芬芳?手中拂尘(玉麈)难道不够长?
家中妻子难道不美丽?座上宾客难道不风雅?
长江浩大水深,多的是江鱼,可江边为何喧闹纷扰?
世人看似不足,实则贪欲满盈;自夏父(指篡位者)以来,众人皆目光灼灼、心怀觊觎。
我想吃江鱼,可江水苦涩哽喉,连鱼骨也无法下咽。
冤屈啊,再冤屈!果然有龙蛇盘踞在我喉舌之间,使我欲说天事九难,欲说地事亦九难!
踉跄步入朝廷中门,每走一步都如踏荆棘;纵有良药,也治不好这膏肓深处的顽疾。
鼻涕垂下一尺,何其孱弱!臣请求离去,一去永不还!
嘈杂声中,三五船夫责骂你:“你竟把白昼放歌当作可惜,却去给车轴上油(准备远行)!
你曾说黄金散尽还会再来,如今却被鞭打脊背!”
红玫瑰凋谢,青镜台蒙尘,美人与你告别,光彩徘徊不去。
“腷腷膊膊”——鸡鸣狗吠;
“淅淅索索”——风雨交加;
“浩浩荡荡”——那是仙境玉京;
蟠桃花开万丈光明,淮南王的仙犬却踟蹰不行。
我难道不如汉武帝阶下的东方朔吗?
乱曰(尾声):
我有三寸之舌,一枝之笔,万言之书,足以敌万人,
可无论上达九天还是下探九渊,都难见容于世。
即便被斩于东市,我也甘之如饴;
只是这清白之身,还须为真正的美人(理想、道义)而珍惜!
以上为【行路易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龚自珍(1792—1841):字璱人,号定盦,清代思想家、文学家,主张改革,诗风瑰丽奇崛,开近代新声。
2. 行路易:反用鲍照《行路难》题意,实则“行路极难”,“易”为反语。
3. 玉帝不遣牖下死:化用《左传》“牖下死”典,指不得其死;此处言天不绝我,尚存清明之目。
4. 玉麈(zhǔ):魏晋名士所执拂尘,以玉为柄,象征清谈风雅。
5. 夏父:指春秋鲁国夏父弗忌,擅改祭祀次序,喻指篡乱纲常之人,此处泛指权奸。
6. 膏肓顽:病入膏肓,喻政治积弊已深,不可救药。
7. 脢(méi):脊背肉,《礼记》有“鞭其脢”,指受辱。
8. 淮南之犬:典出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,淮南王刘安谋反不成,其犬亦不能成仙,喻依附者终无所成。
9. 东方生:东方朔,汉武帝时滑稽之臣,实则怀才不遇,常以诙谐谏言。
10. 乱曰:楚辞体结尾术语,用于总结全篇主旨。
以上为【行路易】的注释。
评析
龚自珍《行路易》是一首极具象征性与批判精神的杂言古诗,表面仿乐府旧题“行路难”,实则以“行路易”反讽世道险恶。
全诗借“四方猛虎”喻指官场各方势力,有的伪善(东、北山虎),有的残暴(西、南山虎),揭示社会无处可逃的压迫性。
诗人以“龙蛇蟠喉”喻言论钳制,“中门荆棘”喻仕途艰险,痛陈知识分子在专制下的失语与困顿。
后段引入舟师詈骂、美人别离、仙凡对照等意象,表达对现实的绝望与对超脱的向往。
结尾“乱曰”以东方朔自况,既显才高不遇,又以“朝衣东市甘如饴”彰显士人气节。
全诗语言奇崛,结构跳宕,融合楚辞、乐府、骈散,是龚自珍“剑气箫心”风格的集中体现。
以上为【行路易】的评析。
赏析
《行路易》以荒诞开篇:“四山猛虎”食人与否,看似无理,实则深刻——伪善与暴虐并存,所谓“安全”不过是假象。
诗人以“秋水瞳神”自守清明,却在“江鱼不可食”“龙蛇蟠喉”中陷入失语困境,直指文字狱与言论压制。
中段“踉跄入中门,一步一荆棘”将仕途比作刑场,悲愤至极。
后以舟师詈骂、美人别离写世俗不解与理想幻灭;仙都玉京与淮南犬踟蹰形成强烈反差,暗示求仙无路、归隐无门。
结尾“乱曰”如雷霆收束:以“三寸舌、一枝笔”自许才华,以“万人敌”显志向,却“九天九渊少颜色”——天地不容直言之士。
然“朝衣东市甘如饴”一句,化用嵇康临刑奏《广陵散》之典,表明宁死不屈;末句“玉体须为美人惜”则转柔情,此“美人”非指女子,而是《离骚》“恐美人之迟暮”中的君王或理想,体现儒家“杀身成仁”与楚辞“香草美人”传统的融合。
全诗纵横捭阖,悲慨淋漓,是晚清士人精神困境的史诗式书写。
以上为【行路易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清·陈衍《石遗室诗话》卷一:“定盦《行路易》以猛虎喻世,龙蛇蟠喉喻禁锢,奇崛沉痛,直追太白《行路难》。”
2. 近代·柳亚子《磨剑室诗词集·题龚定盦集》:“‘冤屈复冤屈’五字,写尽专制时代士人之喉鲠;‘朝衣东市甘如饴’,烈士肝胆,千载如生。”
3. 当代·钱仲联《清诗三百首》:“此诗融楚骚之幽怨、乐府之激越、史传之典重于一体,为龚自珍代表作,足见其‘一代豪贤’之气象。”
4. 当代·袁行霈《中国文学史》第四卷:“龚自珍以‘行路易’为题,实写行路之难,通过猛虎、龙蛇、荆棘等意象,揭露封建末世的政治黑暗与知识分子的精神窒息,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。”
以上为【行路易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