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将军您奉命出使,乘坐着高大的楼船,江面上的旌旗招展,仿佛能拂动天上的云烟。
您将远行万里,手持兵器直探虎穴般险要的敌境;临行前三杯壮行酒下肚,便拔剑出鞘,舞动起龙泉宝剑。
请不要说文人墨客没有胆识与气概,在您临行之际,我将像古人绕朝那样,赠予您代表谋略与情谊的马鞭。
以上为【送羽林陶将军】的翻译。
注释
羽林:皇帝禁卫军的名称。陶将军可能是羽林军将领。
楼船:高大有楼的战船。
紫烟:紫色的云霞,常指祥瑞或仙境的云气,此处形容旌旗盛大,上拂云霄。
探虎穴:直捣虎穴,比喻深入险境。语出《三国志·吕蒙传》: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”
龙泉:古代著名的宝剑名。
绕朝鞭:典出《左传·文公十三年》。晋国士会逃到秦国,晋国设计诱其回国,临行时,秦国大夫绕朝赠给士会一条马鞭,说:“你不要以为秦国无人识破此计,只是我的意见不被国君采纳罢了。”后世常以“绕朝鞭”喻指有先见之明的谋略,或用以表达临别赠言、赠物。
以上为【送羽林陶将军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诗是李白为一位置身赴险境的陶将军所作的赠别诗,充满了盛唐特有的豪迈气概与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。前四句极尽渲染之能事,以“拥楼船”、“拂紫烟”的宏大场面和“万里横戈探虎穴”的英勇行为,塑造了一位气宇轩昂、不畏艰险的将军形象。而“三杯拔剑舞龙泉”的细节,更是将将军的豪侠之气与诗人自身的浪漫情怀融为一体。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,由赞颂对方转为表达自我,“莫道词人无胆气”一句,既是李白对自身文人身份的豪迈宣言,也体现了盛唐文人普遍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。结尾活用“绕朝鞭”之典,含蓄地表明自己虽不能亲临战阵,但心系友人,愿以智慧和谋略相助,情谊深长,格调高远。
以上为【送羽林陶将军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虽为短章,却充分展现了李白诗作的典型风格。
意象雄浑,气势磅礴:诗人选取“楼船”、“旌旗”、“紫烟”、“戈”、“剑”、“虎穴”、“万里”等一系列壮伟的意象,构建出一个阔大而富有动感的意境,开篇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,将军的威武形象与使命的艰险崇高跃然纸上。
细节传神,豪情四溢:“三杯拔剑舞龙泉”是诗中极具表现力的细节。它巧妙地将钱别的宴饮与出征的豪壮结合在一起,三杯酒便能激发英雄胆气,拔剑起舞,这一瞬间的捕捉,将盛唐武士的豪侠风流与诗人的浪漫激情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结句用典,翻出新意:尾联的用典尤为精妙。李白一反“绕朝鞭”原典中谋略不被采纳的遗憾,转而强调其“赠鞭”行为本身所蕴含的智慧、情谊与临别激励之意。这既是对友人的期许与勉励,也是诗人自我价值(“胆气”与智谋)的肯定,使全诗在雄壮的基调上,更添一份深沉隽永的情致。
以上为【送羽林陶将军】的赏析。
辑评
(明)朱谏《李诗选注》:“此诗英气勃勃,如东风解冻,春雷发声。“万里横戈”一句,见将军之勇;“三杯拔剑”一句,见将军之豪。结语自负,不惟送行而已。”点评:朱谏盛赞此诗充满英武之气,并精准分析了诗中塑造的将军形象,同时指出结尾不仅是送别,更是诗人自我豪情的抒发。
(清)王琦《李太白全集辑注》:“‘绕朝鞭’借用左传事,云临行将以此鞭赠之,盖欲其策马前进,克日成功,与‘投笔’、‘请缨’同一壮怀也。”点评:王琦对“绕朝鞭”的典故进行了贴切的阐释,认为李白用此典是希望友人策马奋进,早日成功,并将其与班超“投笔从戎”、终军“请缨报国”的壮志并列。
(近代)詹锳《李白诗文系年》:“此诗当作于李白晚年,虽云送别,实亦自抒怀抱。‘莫道词人无胆气’,正是其一生功业追求与英雄心态之写照。”点评:詹锳先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,将此诗与李白的人生追求联系起来,认为诗中表达了李白即便身为文人,也始终怀有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。
以上为【送羽林陶将军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