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收起织好的锦书,走下绣着鸳鸯的织机。
仔细拂净捣衣石和床砧,在深夜里开始捣衣。
那远征边塞的少年郎啊,如今可还安康?
早已过了约定归期,只见大雁南飞,却不见你归来。
以上为【古捣练子夜捣衣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贺铸(1052—1125):字方回,号庆湖遗老,北宋词人,尤擅小令,风格兼有豪放与婉约,著有《东山词》。
2. 《古捣练子》:即《捣练子》,原为唐代教坊曲名,后用作词牌,单调二十七字,五句三平韵。
3. 锦字:指织在锦缎上的回文诗。
典出《晋书·列女传》,前秦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夫窦滔,后世以“锦字”代指妻子寄给丈夫的书信或情诗。
4. 鸳机:织机的美称,因常织鸳鸯图案,故称。
5. 床砧:捣衣石与木砧,古代妇女洗衣时用棒槌击打衣物于石上,称“捣衣”,多于秋夜进行,为古典诗词常见意象。
6. 马上少年:指从军或远戍的年轻丈夫。
7. 瓜时:典出《左传·庄公八年》:“齐侯使连称、管至父戍葵丘,瓜时而往,曰:‘及瓜而代。
’”意为当年瓜熟时出发,来年瓜熟时轮换。
后以“瓜时”指服役期满应归之时。
8. “过瓜时”:已超过应归之期,暗示久戍不归。
9. 雁南归:大雁秋季南飞,古人认为雁可传书,此处反用其意——雁归而人不归,更添愁绪。
10. 捣衣:秋日为远人制寒衣并捶打使之柔软,是古典诗歌中表达思念的经典行为。
以上为【古捣练子夜捣衣】的注释。
评析
贺铸《古捣练子·夜捣衣》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,以思妇口吻写秋夜捣衣怀远之情。
全词仅二十七字,却层次分明:前两句写动作——收锦字、下机、拂砧、捣衣,一气呵成,显其勤谨;后两句转抒情——由“马上少年”引出牵挂,以“过瓜时”点明逾期不归,借“雁南归”反衬人未返,倍增哀怨。
词中“锦字”暗用苏蕙织回文诗寄夫典故,“瓜时”化用《左传》“及瓜而代”之语,含蓄深婉。
语言简净如白话,情感真挚沉痛,体现了贺铸“工于言情”而又“深婉密丽”的词风。
以上为【古捣练子夜捣衣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以极简笔墨勾勒出一幅秋夜思妇图。
开篇“收锦字,下鸳机”六字,动作连贯,既见其才(能织锦字),又显其情(为寄远人)。
继而“净拂床砧夜捣衣”,细节入微,“净拂”二字见其郑重,“夜”字点明孤寂。
前两句纯写事,无一情语,而情已在其中。
后三句陡转直抒:“马上少年今健否”一句,关切之语脱口而出,朴素而动人;“过瓜时”三字,点出时间之久、承诺之违,隐含怨而不怒;结句“见雁南归”以景结情——雁有信而人无音,自然之序反衬人事之乖,余味无穷。
全词无华丽辞藻,却因用典精当(锦字、瓜时)、意象典型(捣衣、雁归)、情感真挚,成为宋代闺怨词中的清婉之作。
以上为【古捣练子夜捣衣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宋·王灼《碧鸡漫志》卷二:“方回《捣练子》诸阕,虽短章,而情致宛转,‘过瓜时见雁南归’,语淡而怨深。
”
2. 清·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卷一:“贺方回小令最工,《捣练子》云‘马上少年今健否’,只此一问,抵得千言万语。
”
3. 近代·俞陛云《唐五代两宋词选释》:“‘过瓜时’三字,用古语而情自新;雁归人不归,寻常景写出无限凄凉。
”
4. 当代·龙榆生《唐宋名家词选》:“此词以捣衣为引,寄思深远,结句借雁反衬,深得含蓄之妙,为《捣练子》调中绝唱。
”
以上为【古捣练子夜捣衣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