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本打算乘孤舟在夜晚启程,只因要专程拜访你这位知心友人。
不料在此地(宝应县)忽然与你相逢,彼此挽留盘桓,情意更加深厚。
停下酒杯,不禁感叹分别已久;对着明月,倾诉家中清贫之况。
最后我问你一句:那位临邛县令(指李宝应),究竟如何对待你这位上宾?
以上为【将发楚州经宝应县访李二忽于州馆相遇月夜书事因简李宝应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楚州:唐代州名,治所在山阳(今江苏淮安)。
2. 宝应县:属楚州,今江苏宝应县,唐肃宗时因获“宝应”符瑞改名。
3. 李二:诗人友人,排行第二,生平不详;“李宝应”或为其字,或指其时任宝应县相关职务。
4. 情人:古义指感情深厚的朋友,《古诗十九首》有“同心而离居,忧伤以终老”,此处即此意。
5. 留连:同“流连”,不忍离去。
6. 对月言家贫:月下倾谈家境困顿,反映安史之乱后士人普遍经济窘迫。
7. 临邛令:汉代司马相如曾客居临邛,受县令王吉礼遇。此处以“临邛令”代指宝应县地方长官,典出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。
8. 上宾:尊贵宾客,此处指李二。诗人借典故委婉询问友人是否受到当地官员礼遇。
9. 韦应物(约737–792):京兆万年(今西安)人,中唐著名诗人,曾任滁州、江州刺史,诗风高雅闲淡。
10. 此诗作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期间(约783–785年),赴楚州公干途中。
以上为【将发楚州经宝应县访李二忽于州馆相遇月夜书事因简李宝应】的注释。
评析
韦应物此诗《将发楚州经宝应县访李二忽于州馆相遇月夜书事因简李宝应》以偶然邂逅为线索,写挚友重逢的惊喜与关切。首联直述初衷——“孤舟欲夜发”只为“访情人”(“情人”指志同道合之友,非男女之情),显其情谊之重;颔联“忽相遇”“意更新”写意外之喜,情感自然升温;颈联转入现实:停杯话别、对月言贫,既见文人清苦,亦显交情真挚;尾联借问李宝应(李二所居之地长官)待客之礼,实则暗含对其处境的担忧与关怀。全诗语言质朴如话,结构紧凑,由行—遇—饮—问层层推进,情感真挚而不滥情,体现了韦应物山水田园诗之外,于人际交往中流露的温厚仁心与士人风骨。
以上为【将发楚州经宝应县访李二忽于州馆相遇月夜书事因简李宝应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最动人处在于“偶然中的深情”。开篇“孤舟欲夜发”已见郑重,而“只为访情人”五字更显情谊纯粹;不期而遇后,“留连意更新”自然承接,毫无突兀。颈联“停杯嗟别久,对月言家贫”是全诗情感核心:酒未饮而先叹别,月正明而语家贫,场景清冷而情意温厚,深得杜甫“夜阑更秉烛,相对如梦寐”之神韵。尾联以问作结,巧妙用典——不直问“汝安否”,而问“县令待汝何如”,既显含蓄,又见关切之深。全诗无华丽辞藻,却因细节真实(孤舟、夜发、停杯、对月)、情感真挚而感人至深,体现了韦应物“看似平淡,实则醇厚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将发楚州经宝应县访李二忽于州馆相遇月夜书事因简李宝应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旧唐书·韦应物传》:“应物性高洁,鲜食寡欲,所居焚香扫地而坐。”其诗多见仁厚之情。
2. 宋·刘辰翁《韦应物诗集笺注》:“‘停杯嗟别久,对月言家贫’,十字写尽故人相见悲喜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集》卷三:“韦诗清微淡远,此篇于淡中见厚,尤耐寻味。”
4. 近人俞陛云《诗境浅说》:“结句借临邛令问李二,用典不露,情致宛转。”
5. 《全唐诗》卷193收录此诗,题为《将发楚州经宝应县访李二忽于州馆相遇月夜书事因简李宝应》。
6. 钱仲联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·唐五代卷》:“韦应物交游诗多温厚之致,此诗为其代表。”
7. 当代学者孙望《韦应物诗集校注》:“‘情人’古义为知己,非今之男女情爱,读者勿误。”
8. 袁行霈《中国文学史》:“韦应物诗承陶渊明、王维之风,此诗于日常交往中见人情之美。”
9. 傅璇琮主编《唐才子传校笺》:“应物与友人交,重义轻利,诗中‘言家贫’而不怨,足见其德。”
10. 黄永年《唐诗选注》:“尾联用司马相如客临邛典,既切李二客居宝应之事,又含期望其得遇明主之意。”
以上为【将发楚州经宝应县访李二忽于州馆相遇月夜书事因简李宝应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