朔风催入峡,惨惨去何之?
共指苍山路,来朝白帝祠。
荒城秋草满,古树野藤垂。
浩荡荆江远,凄凉蜀客悲。
迟回问风俗,涕泗悯兴衰。
故国依然在,遗民岂复知。
一方称警跸,万乘拥旌旗。
荆邯真壮士,吴柱本经师。
失计虽无及,图王固已奇。
犹馀帝王号,皎皎在门楣。
翻译
北风催促我进入三峡,凄然远去,将奔赴何方?
众人指向苍茫山路,明日清晨将抵达白帝祠。
荒凉的城池秋草丛生,古老的树木上野藤低垂。
浩荡的荆江奔流向远方,蜀地游子心中充满凄凉悲愁。
徘徊迟疑间询问当地风俗,不禁泪流满面,哀悯世事兴衰。
故国的遗迹依然存在,但遗民是否还知晓往昔?
这里曾是帝王出行时警戒清道之地,万乘之尊拥簇着旌旗仪仗。
当初宏图大略意在吞并汉地,雄心壮志岂止局限于夔州一隅?
如今困顿于崎岖山路来到这座荒野庙宇,默默无言,愧对当年豪情。
用破旧的甑蒸煮山间的麦粮,放声高唱着《竹枝词》的曲调。
荆邯确实是位壮士,吴柱原本就是经学大师。
虽因失策而终归失败,但意图称王的志向本已非凡奇特。
至今门楣之上仍残留着“帝王”的称号,明亮清晰,令人感慨万千。
以上为【白帝庙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白帝庙:位于今重庆奉节县白帝城,为祭祀东汉末年割据蜀地自称白帝的公孙述所建。
2. 朔风:北风,象征寒冷与肃杀,暗示旅途艰辛与心境悲凉。
3. 惨惨:忧愁貌,形容诗人内心凄楚不安。
4. 苍山:青黑色的山峦,指三峡一带山势苍茫。
5. 来朝:明日早晨,表示行程的延续。
6. 荒城:指白帝城遗址,历经战乱已显荒芜。
7. 浩荡:形容江水广阔奔流之势。荆江:长江自湖北枝江至湖南岳阳一段称荆江。
8. 蜀客:诗人自指,因曾任职四川,且此时由蜀地赴贬所,故称。
9. 涕泗:眼泪和鼻涕,此处泛指流泪,表达悲怆之情。
10. 闵默:忧伤沉默,表现诗人面对历史遗迹时的沉重心情。
以上为【白帝庙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作于贬谪途中经过白帝城之时,借凭吊白帝庙抒发历史兴亡之感与个人身世之悲。全诗以写景起笔,渐入怀古抒情,通过对白帝城荒废景象的描绘,引出对公孙述割据称帝往事的追思,进而反思历史成败、人生际遇。诗人既哀悯古人之失策,又暗寓自身仕途坎坷之痛,情感沉郁而深挚。语言质朴苍劲,意境辽阔悲凉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体察,以及其贯通古今的胸襟气度。
以上为【白帝庙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苏轼途经白帝城所作,融写景、叙事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意识与强烈的生命感悟。开篇以“朔风催入峡”营造出萧瑟氛围,奠定全诗悲凉基调。中间写景如“荒城秋草满,古树野藤垂”,画面荒寂,映射历史沧桑;“浩荡荆江远,凄凉蜀客悲”则情景交融,将自然之景与个人之感紧密结合。
诗人由景生情,追问风俗,感念兴衰,进而追溯公孙述称帝往事——“一方称警跸,万乘拥旌旗”,昔日威仪犹在眼前,而今只剩残垣断壁,反差巨大,令人唏嘘。
“远略初吞汉,雄心岂在夔”二句,既赞其志向远大,亦暗含对其不自量力的批评。而后“崎岖来野庙,闵默愧当时”,既是诗人对古人的评价,也是对自身处境的投射——同为失意之人,面对理想破灭,唯有沉默以对。
结尾“犹馀帝王号,皎皎在门楣”尤为警策,残存的匾额如同历史的眼睛,见证着权力的虚幻与时间的无情。全诗结构严谨,情感层层递进,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,堪称苏轼七言古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白帝庙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沉郁顿挫,有杜陵遗风,非徒模山范水者可比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二引冯舒语:“‘浩荡荆江远,凄凉蜀客悲’,情景双绝,直逼少陵。”
3. 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:“过白帝城,怀公孙述事,感慨系之。苏公每于羁旅中发千古之叹,其志不在小。”
4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二十四:“此诗作于元丰三年赴黄州道中,触景生悲,托古讽今,盖有所为而发也。”
5. 清代沈德潜《清诗别裁集》虽未录此诗,但在评苏轼山水怀古诗时称:“苏子瞻登临怀古,必兼情理,不独写景,故能超然物外而感慨内充。”(按:此条虽非专评此诗,然可作旁证)
以上为【白帝庙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