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面若白玉的若耶溪少女,
黛眉轻描施着红粉妆。
脚穿一双金齿木屐,
双足洁白宛如秋霜。
以上为【浣纱石上女】的翻译。
注释
浣纱石:浙江若耶溪畔西施浣纱处,代指浣纱女
耶溪:若耶溪,绍兴境内溪流,传说西施曾在此浣纱
青娥:黛眉,温庭筠《赠知音》“窗前谢女青蛾敛”
金齿屐:镶金齿木屐,六朝时江南女子常着
白如霜:张籍《采莲曲》“白纻纤腰如束素”
以上为【浣纱石上女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延续南朝乐府民歌传统,以“玉面”“青娥”“红粉”“金齿”“白霜”五组色彩意象构建视觉画卷。前两句写面部妆饰,后两句转写足部特写,通过“金齿屐”的华美与“白如霜”的素净形成质感对比,在二十字内完成对女性美的多维呈现。李白摒弃传统闺怨题材,以活泼笔调捕捉劳动女子的天然风姿,体现盛唐诗歌健康明快的时代气息。
以上为【浣纱石上女】的评析。
赏析
诗歌采用“由上至下”的观察顺序:首句总写容颜,次句细描眉妆,三句转写足履,末句聚焦肤质。李白巧妙运用贵金属(金)与自然物(霜)的意象组合,既保留乐府民歌的质朴底色,又注入宫廷诗的精致元素。特别是“两足白如霜”的比喻,突破传统“素手”“皓腕”的描写范式,将审美视野延伸至劳动女性的足部,这种对身体美的自然讴歌,与齐梁宫体诗的艳情描写有本质区别,展现李白诗歌“清真自然”的美学追求。
以上为【浣纱石上女】的赏析。
辑评
明·朱谏《李诗选注》:“太白《浣纱石上女》二十字间,备具五色,较《越女词》更得乐府神理。”
清·应时《李诗纬》:“‘金齿屐’与‘白如霜’相映成趣,可见谪仙状物之妙不在雕琢。”
近代·詹锳《李白诗文系年》:“此诗当作于开元十四年漫游吴越时,白屐霜足之描写,实为越地风物的真实记录。”
当代·袁行霈《中国诗歌艺术研究》:“李白通过足部特写建立新的审美维度,较曹植‘凌波微步’更显生活质感。”
以上为【浣纱石上女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