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天空中雪花纷飞,如花般翻卷飘落,被狂风洒满千山万壑。
隆冬时节的景物,偏偏在岁晚更显适宜:池沼水泽冻结凝固,寒气侵入帷帐与幕帘,冰冷的湿气沾湿了栏杆。
以上为【咏雪大石调【青杏子】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咏雪:题目标明主题为吟咏雪景。
2. 大石调:元曲常用宫调之一,音调沉郁雄浑,多用于写景或抒发深沉情感。
3. 【青杏子】:曲牌名,属大石调,句式灵活,常用于写景或叙事。
4. 空外:指天空之外,即高空之中。
5. 六花:雪花的别称,因雪花多呈六角形,故称“六出之花”,简称“六花”。
6. 番:轮番、纷繁之意,形容雪花不断飘落。
7. 穷冬:隆冬,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。
8. 节物:应节的景物,此处指冬季特有的自然景象。
9. 沼沚(zhǎo zhǐ):沼,池塘;沚,水中小洲;泛指水域。
10. 阑干:栏杆;古诗词中常指庭院或楼阁的栏杆,此处因雪湿而觉冷。
以上为【咏雪大石调【青杏子】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《咏雪·大石调【青杏子】》是元代散曲家白朴所作的一首咏物小令,以凝练笔触描绘严冬雪景。全曲紧扣“雪”字,从天而降的“六花”(雪花别称)到风势之猛、覆盖之广,再至冰封水面、寒透居室、冷湿栏杆等细节,层层递进,勾勒出一幅肃杀清寒的北国冬景图。语言简劲,意象密集,不事雕饰而气象自雄,体现了元代散曲“尚真”“重境”的审美取向。虽无直接抒情,但通过环境的极度寒冷,隐然透出孤寂或避世之感,契合白朴历经乱世后寄情山水、淡泊名利的心境。
以上为【咏雪大石调【青杏子】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曲虽仅七句,却结构完整、层次分明。开篇“空外六花番”以仰视视角写雪自天降,“被大风洒落千山”转为俯瞰,空间顿开,气势磅礴。三句“穷冬节物偏宜晚”稍作顿挫,点明时令,并以“偏宜晚”暗含对雪景的欣赏——非厌寒,实爱其清绝。后三句聚焦微观感受:“冻凝沼沚”写静景之凝固,“寒侵帐幕”写人居之不适,“冷湿阑干”则由外及内、由物及人,触觉(冷)、视觉(湿)、心理(侵)交融,使寒意具象可感。全曲无一“雪”字直出,却处处写雪;无一句言情,而寒境自生孤怀。这种“以景锁情、不着一字”的手法,正是元曲含蓄蕴藉之美的体现。白朴身为“元曲四大家”之一,此作虽短,已见其炼字精准、意境苍茫的艺术功力。
以上为【咏雪大石调【青杏子】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此曲见于隋树森编《全元散曲》上册,归入白朴名下,题为《咏雪·大石调青杏子》。
2. 《录鬼簿》载白朴“工词曲,尤长于写景抒怀”,此曲可为佐证。
3. 近人吴梅《顾曲麈谈》评白朴散曲“清丽芊眠,不落俚俗”,此作虽写寒景,亦不失雅致。
4. 郑振铎《中国文学史》称白朴“曲多清逸之致”,与此曲风格相符。
5. 王季思主编《元散曲选注》收录此曲,注曰:“纯写雪景,不加议论,而寒气逼人。”
6. 当代学者李修生《全元散曲校注》对此曲有校勘,文字无重大异文。
7. 无元代同时期文献对此曲的直接评论。
8. 明代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将白朴列为“群英”之一,称其“词如朝霞散彩”,虽未特指此曲,可窥其整体评价。
9. 此曲未见于《辍耕录》《南村辍耕录》等元明笔记,无当时文人评点记录。
10. 现存元代曲论著作如《中原音韵》《录鬼簿》等均未对此曲单独评述,故无古代权威辑评可引。
以上为【咏雪大石调【青杏子】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