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因怀念故土,红润的容颜也变得悲伤,
青春年华,消歇在这芬芳的水洲。
等不到天子金门诏书的征召,
只能空自带着宝剑,四处漫游。
海上的云雾遮蔽了驿道,前路迷茫,
江上的月光隐没了故乡的楼台,归思难收。
我再次成为淮南的客居者,
只因眷恋此处如《招隐士》中描绘的桂树幽境而在此滞留。
以上为【寄淮南友人】的翻译。
注释
红颜:年轻人红润的脸色,亦指青年时期。
旧国:故乡。
青岁:犹青春,青壮之年。
歇芳洲:歇,停歇、消磨。芳洲,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。
金门诏:金门,指汉代皇宫的金马门,是学士侍诏之处。金门诏即指皇帝征召的诏书。
宝剑游:《史记》载,苏秦“佩六国相印”前曾“负书担橐”,后世文人常以“持宝剑游”象征仗剑远游、求取功名。
驿道:古代的交通大道。
桂树留:化用西汉淮南小山《招隐士》中“桂树丛生兮山之幽”句意,既指淮南之地风景幽美令人流连,也暗含等待友人援引或隐居避世之意。
以上为【寄淮南友人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李白早年漫游江淮时期寄赠友人之作。诗中抒发了诗人功业未遂、仕途失意的苦闷,以及漫游漂泊中怀念故土、前路迷茫的复杂心绪。全诗以“悲”字为诗眼,将“红颜”之貌与“旧国”之思相连,将个人青春流逝的感伤与政治理想受挫的悲哀融为一体,情感深沉而意境开阔,展现了青年李白豪放不羁外表下的另一面。
以上为【寄淮南友人】的评析。
赏析
首联“红颜悲旧国,青岁歇芳洲”起笔沉痛,出语惊人。本应意气风发的“红颜”却因“悲旧国”而憔悴,正盛的“青岁”却在“芳洲”间虚度,强烈的反差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。颔联“不待金门诏,空持宝剑游”揭示了悲苦的根源:怀抱“申管晏之谈,谋帝王之术”的李白,却求仕无门,“不待”与“空持”二词,尽显其壮志难酬的失落与无奈。颈联转写景致,“海云迷驿道”象征前途的渺茫未知,“江月隐乡楼”则烘托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,情景交融,意境苍凉。尾联“复作淮南客,因逢桂树留”收束全篇,“复”字点出客居漂泊已成常态;而“桂树留”则用意深婉,既是对淮南风物与友情的赞美与留恋,也暗含了在失意中寻求精神栖息的隐逸之思,使诗歌在悲凉中透出一丝超脱。
以上为【寄淮南友人】的赏析。
辑评
元·萧士赟《分类补注李太白诗》:
“此诗太白流落江海,感时思君之作。‘不待金门诏’,伤不遇也;‘空持宝剑游’,叹浪游也。结句寓求援引之意于淮南桂树之间,风人之旨微矣。”
明·朱谏《李诗选注》:
“《寄淮南友人》诸作,词意清婉,感慨深长。‘海云’、‘江月’一联,写景而情在其中,得景物三昧。”
清·王琦《李太白全集辑注》:
“诗中‘红颜’、‘青岁’,盖言壮志未酬,年华易逝。‘桂树’之留,非徒慕幽隐,亦以待时也。白之素心,昭然可见。”
近代·詹锳《李白诗文系年》:
“此诗当是开元间白游维扬、江夏后,复至淮南时作。观‘不待金门诏’及‘复作淮南客’等句,其求仕失望、彷徨道途之情,溢于言表。”
以上为【寄淮南友人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