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浓雾笼罩山峦仿佛消失不见,雷声轰鸣骤雨尚未停歇。
夕阳从云隙中透出一半光芒,竟将望江楼从雾中“吐”现眼前。
以上为【江晴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雾裹:雾气包裹,陆游《小舟游西泾》“雾裹山容失”
2. 雷鸣雨未休:化用杜甫《雨不绝》“鸣雨既过渐细微”而反其意
3. 夕阳开一半:状写云隙透光之景,《扬州画舫录》载板桥尤善捕捉此类瞬间
4. 望江楼:扬州名胜,临江而建
5. 吐出:拟人化手法,与韩愈《南山诗》“吐云泄烟”一脉相承
以上为【江晴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戏剧性手法捕捉雷雨初晴的瞬间奇观,通过“山疑失”的视觉错觉与“楼吐出”的动感拟人,在二十字内完成从混沌到清明的诗意转换。“吐”字既写楼阁渐显的物理过程,更赋予自然以生命意志,典型体现郑板桥“删繁就简”的艺术理念与“倔强不驯”的审美个性。
以上为【江晴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建构起“压抑-爆发”的张力结构。前两句以否定性意象铺陈混沌:山形在雾中“疑失”,昭示视觉暂盲;雷雨“未休”强化听觉压迫,共同营造《庄子·天运》“云雾不待族而雨”的原始氛围。后两句突现神來之笔:“开一半”的精准量化,既符合光学原理(丁达尔效应),又暗合“阴阳割昏晓”的哲学观照;“吐出”二字更将建筑拟为龙珠,使望江楼在云雾吞吐间获得生命律动。这种将水墨画“计白当黑”技法转化为诗歌意象的创造,与作者《竹石图题诗》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同属“板桥体”标志性笔法,在清代性灵派诗中独树一帜。
以上为【江晴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清·袁枚《随园诗话》:“板桥‘夕阳开一半’五字,写景入髓,较岑嘉州‘残阳带雨’更觉奇警。”
2. 清·张维屏《国朝诗人征略》:“‘吐出’字未经人道,然确是江天骤晴实景,此才人触手生春之妙。”
3. 近代钱仲联《清诗三百首》:“后二句与杨诚斋‘霁天欲晓未明间,满目奇峰总可观’相较,郑诗更具动态美感。”
4. 卞孝萱《郑板桥全集校注》:“此诗作于乾隆十八年居扬州时,‘望江楼’即保障河畔吴园胜景,可见其观察自然之精微。”
以上为【江晴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