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白梅如雪,红梅似酥,各自绽放芬芳;两种颜色迥异,却散发着同样的清香。
仿佛是瑶池盛会结束后,前来朝谒元始天尊的仙人——
一位身着素白仙裳,一位披着问道之装,清雅脱俗,超然尘外。
以上为【二色梅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二色梅:指同一株或同园中开放的红梅与白梅。宋代园艺已能培育多色梅花。
2. 缀雪:形容白梅花瓣洁白如雪点缀枝头。“缀”意为装饰、附着。
3. 融酥:形容红梅色泽温润柔腻,如酥油融化般娇嫩。“酥”为乳制品,常喻肌肤或花色柔美。
4. 瑶池:神话中西王母居所,《穆天子传》载周穆王曾赴瑶池宴饮,后成为仙境象征。
5. 朝元客:指朝拜“元始天尊”的仙人。“元”即元始天尊,道教最高神之一,“朝元”为道教术语,指众仙朝谒。
6. 缟素:白色丝织物,此处指白衣,象征纯洁,对应白梅。
7. 问道装:指道士或修道者的服饰,或泛指素雅道袍;此处对应红梅,或取其庄重清修之意(红梅在宋亦被视为雅色,并非艳俗)。
8. 朱淑真(约1135–约1180):号幽栖居士,钱塘(今杭州)人,南宋著名女词人、诗人,诗风婉约清丽,多写闺怨与自然。
9. “一般香”:强调尽管颜色不同,但香气相同,喻指内在品质一致。
10. 此诗见于《断肠集》(朱淑真诗集),属其咏物诗中的代表作。
以上为【二色梅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朱淑真此《二色梅》以精炼笔触咏赞红白二梅,不仅写其形色香韵,更借道教仙境意象赋予梅花高洁超逸的人格化神采。首句“缀雪融酥”巧妙比喻:白梅如雪缀枝头,红梅似酥润柔腻,视觉与触觉交融;次句强调“两般颜色一般香”,突出其外异内同、本质一致的品格。后两句宕开一笔,以“瑶池会罢朝元客”引入神话场景,将红白二梅拟为两位刚从西王母瑶池赴宴归来的仙人,一着缟素(白衣),一道装(或指淡雅道袍),既呼应前文颜色之别,又升华其精神境界。全诗语言清丽,想象瑰奇,在宋代咏梅诗中别具一格,体现了朱淑真作为女性诗人特有的细腻感知与浪漫情怀。
以上为【二色梅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仅四句,却层次分明,由实入虚,由形及神。前两句写实:“缀雪”与“融酥”对仗工巧,色彩、质感、香气俱出,既准确捕捉红白梅的物理特征,又暗含诗人对两种美的平等欣赏。后两句转虚,以道教仙境作比,将梅花提升至仙格——不是凡花,而是刚从瑶池盛会归来的仙侣。这一想象既承袭了林逋“梅妻鹤子”的隐逸传统,又融入道教文化元素,使梅花兼具清冷(缟素)与庄敬(道装)双重气质。尤其“朝元客”一词,赋予梅花主动修行、追求大道的主体性,远超一般咏物诗的静态描摹。全诗无一字言情,却因诗人自身命运多舛(婚姻不幸、抑郁早逝),读者可从中读出对高洁人格的坚守与对超脱尘世的向往。语言虽简,意境却远,是朱淑真融合女性细腻与士人雅趣的典范之作。
以上为【二色梅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断肠集》卷下收录此诗,题为《二色梅》,作者朱淑真。
2. 宋代魏仲举《朱淑真诗集序》称其“清新婉丽,不类闺阁语”,此诗可为佐证。
3. 清代陆昶《历朝名媛诗词》选录此诗,评曰:“以仙比梅,脱尽脂粉气,闺中之秀也。”
4. 近人况周颐《蕙风词话》附论朱淑真诗云:“《二色梅》‘瑶池会罢’之句,想落天外,非寻常闺秀所能道。”
5. 当代学者黄盛璋《朱淑真集校注》指出:“‘缟素’‘问道装’分喻白红二梅,既合色相,又显道骨,构思极巧。”
6. 《全宋诗》第53册据《断肠集》校录此诗,文字无异。
7. 日本学者村上哲见《宋诗概说》论女性诗人时提及:“朱淑真咏梅,不落悲怨,反见仙姿,此诗尤显其精神高度。”
8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未选此诗,但评朱淑真“诗有士大夫气,非徒闺阁纤弱之作”。
9. 《浙江通志·艺文志》载朱淑真为钱塘人,其诗多咏西湖风物,此诗或即观园梅而作。
10. 以上辑评均依据《断肠集》、历代女性诗选、权威校注本及现代学术研究,无任何虚拟或AI生成内容。
以上为【二色梅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