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如同华胥一样理想的安乐和平之梦做完了,人在何地?只听得黄莺啼于红树。蔷薇露珠如香雨般滴下,寂寞地进入了闲空的庭院。
温暖的春风不懂得留住花,却将它一片片地吹落到人们身上。楼上人远看着春天快要过去,满地长长的芳草迷了人眼看不见归路。
版本二:
梦回华胥仙境,故人如今在何方?只听得黄莺在红花绿叶间啼鸣。几点蔷薇花瓣如香雨般飘落,寂寞冷清的庭院无人往来。暖风不懂得挽留春花,任其一片片飘飞,纷纷扬扬沾上行人衣衫。我独倚高楼,凝望春天远去的身影,只见萋萋芳草蔓延无边,早已遮蔽了归去的道路。
以上为【桃源忆故人】的翻译。
注释
桃源忆故人:词牌名,又名《虞美人影》或《胡捣练》。上下两阙均为七六六五句,48字,句句用韵。
华胥(xū):《列子·黄帝》:“(黄帝)昼寝,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。华胥氏之国在弈州之西,台州之北,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。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,神游而已。其国无帅长,自然而已。其民无嗜欲,自然而已……黄帝既痞,怡然自得。”后用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,也作梦境的代称。
红树:盛开红花之树。唐时对黄莺有“红树歌童”的美称。
蔷薇(qiángwēi):植物名。落叶灌木,茎细长,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,花白色或淡红色,有芳香。清孙枝蔚《扬州竹枝歌》:带露蔷薇入夜香,屏开孔雀喜灯光。
解:懂得。
着(zhe):表示动作、状态的持续。
1. 桃源忆故人:词牌名,又名《虞美人影》《胡捣练》等,双调四十八字,前后段各四句、四仄韵。
2. 华胥梦:传说黄帝梦见自己游于华胥氏之国,其国无君臣、无纷争,乃理想中的太平乐土。后用以指代美好而虚幻的梦境或往事。
3. 莺啼红树:黄莺在开满红花的树上鸣叫,形容春日美景。
4. 蔷薇香雨:蔷薇花瓣随风飘落,如带香气的雨点,比喻落花之美。
5. 闲庭户:寂静无人的庭院门户,表现冷清孤寂之境。
6. 解:懂得、理解之意。
7. 着(zhuó)人无数:不断沾落在行人身上。着,附着。
8. 望春归去:眺望春天离去的方向,寓含惜春之情。
9. 迷归路:被茂密的芳草遮蔽了回家的路,亦象征前路迷茫、故人难寻。
以上为【桃源忆故人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桃源忆故人·暮春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。上片描绘出了词人梦醒后在友人家看到的景象,下片写词人和友人春游中的所见情景,进而回答上片提出的问题。全词借用神话故事,以象征的笔法与写实结合,借景喻意,文字虽然含蓄,但表达了词人对官场、功名现实残酷的不满。
《桃源忆故人》是苏轼借梦境与现实交织之景,抒写对往昔人事的深切怀念与春光易逝、人生无常的感伤。词中“华胥梦”典出黄帝梦游理想国事,暗喻美好往事如梦难寻;“莺啼红树”“蔷薇香雨”描绘春景明媚却转瞬即逝,反衬内心孤寂。“暖风不解留花住”以拟人笔法道出自然无情、人事难留之憾。末句“芳草迷归路”既是实景描写,又象征归途渺茫,情感深沉含蓄。全词语言清丽,意境空灵,将个人情思融入暮春景象,体现出苏轼婉约词作中特有的细腻与哲思。
以上为【桃源忆故人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以“梦断”开篇,奠定全词怅惘基调。“华胥梦”既是对理想境界的追忆,也暗含对昔日友朋相聚、仕途顺遂时光的怀念。梦醒之后,唯闻莺声、但见落花,视觉与听觉交织,营造出静谧而凄美的氛围。“几点蔷薇香雨”一句尤为精妙,以“香雨”状落花,不仅写出视觉之美,更调动嗅觉感受,使画面立体可感。然而“寂寞闲庭户”陡然转折,由景入情,点出无人共赏之孤独。下片进一步深化惜春主题,“暖风不解留花住”赋予自然以情感,实则是人之无奈投射于外物。花落非风之过,而是时序必然,此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。结句“芳草迷归路”意蕴深远:表面写春尽草长遮蔽路径,深层则暗示故人难觅、旧梦难圆,归途已失。整首词情景交融,辞淡而情浓,在苏轼豪放词风之外展现出其婉约深致的一面,体现了其词作题材与风格的多样性。
以上为【桃源忆故人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宋诸贤绝妙词选》卷五收录此词,题为“苏子瞻”,评曰:“语虽浅近,意极深远,正是不着力处见工。”
2. 清代张德瀛《词徵》卷四云:“‘桃源忆故人’一调,苏、秦诸家用之,皆以寄缠绵悱恻之思。东坡‘华胥梦断人何处’,托兴幽微,音节凄婉。”
3. 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按语:“此词疑为元祐后期或绍圣初贬谪时作,托闺情以写身世之感,所谓‘望春归去’者,未必专指季节,或有政局变迁、旧党失势之慨。”
4. 王兆鹏《宋词排行榜》统计显示,此词虽非苏轼最著名作品,但在历代选本中仍有一定入选频率,被视为体现苏词柔婉风格的重要例证之一。
以上为【桃源忆故人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