粥饭本也,余菜末也。本立而道生。作《饭粥单》。
【饭】
王莽云:“盐者,百肴之将。”余则曰:“饭者,百味之本。”《诗》称:“释之溲溲,蒸之浮浮。”是古人亦吃蒸饭。然终嫌米汁不在饭中。善煮饭者,虽煮如蒸,依旧颗粒分明,入口软糯。其诀有四:一要米好,或“香稻”,或“冬霜”,或“晚米”,或“观音籼”,或“桃花籼”,春之极熟,霉天风摊播之,不使惹霉发疹。一要善淘,淘米时不惜工夫,用手揉擦,使水从箩中淋出,竟成清水,无复米色。一要用火先武后文,闷起得宜。一要相米放水,不多不少,燥湿得宜。往往见富贵人家,讲菜不讲饭,逐末忘本,真为可笑。余不喜汤浇饭,恶失饭之本味故也。汤果佳,宁一口吃汤,一口吃饭,分前后食之,方两全其美。不得已,则用茶、用开水淘之,犹不夺饭之正味。饭之甘,在百味之上,知味者,遇好饭不必用菜。
【粥】
见水不见米,非粥也;见米不见水,非粥也。必使水米融洽,柔腻如一,而后谓之粥。尹文端公曰:“宁人等粥,毋粥等人。”此真名言,防停顿而味变汤干故也。近有为鸭粥者,入以荤腥;为八宝粥者,入以果品,俱失粥之正味。不得已,则夏用绿豆,冬用黍米,以五谷入五谷,尚属不妨。余常食于某观察家,诸菜尚可,而饭粥粗粝,勉强咽下,归而大病。尝戏语人曰:“此是五脏神暴落难。”是故自禁受不得。
翻译
对于饮食来说,粥饭是根本,其他的菜都在其次。
根本确立起来了,各种法则也就相应确立起来了。
写作《饭粥单》一章。
【饭】
王莽曾说过:“盐是所有菜的将领。
”我却要说:“饭是所有食物的根本。
”《诗经》中记载了古人做饭时的场景:“淘米的声音溲溲响,蒸饭时热气腾腾。
”可见古人也是吃蒸饭的,只是终究还是嫌米汁不在饭中。
善于煮饭的人做的饭,虽然是用煮的,却和蒸的一样,颗粒分明,入口感觉又软又黏。
其诀窍有四点:第一是要用好米,可以用香稻米、冬霜米、晚米、观音籼,或者桃花籼。
要将米舂干净,梅雨时节要将米摊开,让风把米中的湿气吹走,不要让米发霉变质。
第二是要仔细淘米,淘米时不要怕浪费工夫,反复用手揉搓,要淘到让淘米水变成清水,没有一点米色为止。
第三是要掌握好火候,先用猛火再用文火,焖的时间和起锅的时间要掌握好。
第四是放水要得当,要放得不多不少,使米饭干湿适中。
往往会看到有些富贵人家,只对菜很讲究,对饭则比较马虎,这是在舍本逐末,真是可笑。
我不太喜欢把汤浇到饭上吃,因为这样吃会使米饭本来的美味丧失。
如果汤真的很好,那我宁可一边喝汤一边吃饭,汤和饭分开前后吃才是两全其美。
不得已时,就用茶或开水淘饭,才不至于使饭的本味丧失。
米饭的甘美,在其他食物之上,懂得品味饭的美味的人,遇到好吃的饭连菜都不想吃了。
【粥】
只见水不见米,不算是粥;只见米不见水,也不算是粥。
做粥必须要使水和米融为一体,吃起来又柔又腻,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粥。
尹文端公曾说:“宁可使人等着粥出锅,也不要使粥出锅后放着等人吃。
”这句话简直是真理,因为粥放久了味就变了,汤也会变干。
近来有人做鸭肉粥,将有腥味的鸭肉放入粥中,也有人在做八宝粥时放入果品,这都会使粥失去它的本味。
不得不往粥中放东西时,那么就在夏天放绿豆,冬天放黍米,将五谷放入五谷中,并没有什么大碍。
我曾到某观察家吃饭,各种菜都还算可口,只是饭粥比较粗糙,勉强下咽,回家就生了场大病。
我曾对人开玩笑说:这是我五脏的保护神们落难了,所以自己受不了。
以上为【随园食单 · 饭粥单】的翻译。
注释
本立而道生:语出《论语》,袁枚借指饭粥为饮食之本。
王莽云:西汉王莽曾言“盐者百肴之将”,喻盐调味之功。
《诗》称:引《诗经·大雅·生民》中描写淘米蒸饭的诗句。
释之溲溲:淘米声。
蒸之浮浮:蒸气升腾貌。
观音籼、桃花籼:清代优质稻米品种。
霉天风摊播之:梅雨季节将米摊开通风防霉。
尹文端公:尹继善,清代名臣,袁枚座师。
五脏神暴落难:戏称肠胃受苦,仿民间“五脏神”说法。
以上为【随园食单 · 饭粥单】的注释。
评析
饮食哲学:开篇以“本末”论定调,将饭粥提升至儒家“道”的高度,颠覆传统珍馐主导的饮食观。
科学精神:煮饭四诀体现对米种、淘洗、火候、水量的精准把控,暗合现代食品科学原理。
审美趣味:反对汤泡饭、荤粥,追求本味清欢,彰显文人清淡雅致的饮食美学。
社会批判:讥讽富贵人家“讲菜不讲饭”,折射清代奢靡世风中的人文反思。
以上为【随园食单 · 饭粥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篇以简白文言阐述饮食至理,字间透出袁枚特有的通透与幽默。论饭时引经据典却不忘实操要领,论粥时借尹继善名言点破时间对风味的影响。末段以“大病”“戏语”收尾,既强化了本味主张,又以自嘲消解说教感。全文贯穿“道在寻常”的心学思想——最高级的味道恰是最朴素的饭粥之甘,这与袁枚“性灵说”文学主张中“真趣自然”的理念一脉相承。
以上为【随园食单 · 饭粥单】的赏析。
辑评
清代饮食美学经典:周作人评《随园食单》“以文人笔墨写食道精微,开现代饮食随笔先河”。
本味主义先驱:美食家唐鲁孙称袁枚“首倡本味之说,比西方慢食运动早二百年”。
文化隐喻:学者李渔舟指出,袁枚借饭粥批判“舍本逐末”的世风,实为对乾隆盛世浮华文化的隐晦反思。
现代意义:法国汉学家普鲁斯特在《味的哲学》中推崇该篇为“东方饮食哲学的微型典范”。
以上为【随园食单 · 饭粥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