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林空兮百草逝,若有香兮林中至。既萧曼以袭裾,复氤氲而绕鼻。虽脉脉兮遥闻,觉熏熏然独异。予心讶焉,是乃芳兰,开非其时,宁不知寒?
于焉步兰陔,循兰池,披条数萼,凝目寻之。果然兰言,称某在斯。业经半谢,尚挺全枝。啼露眠以有待,喜采者之来迟。苟不因风而枨触,虽幽人其犹未知。于是舁之萧斋,置之明窗。朝焉与对,夕焉与双。虑其霜厚叶薄,党孤香瘦,风影外逼,寒心内疚。乃复玉几安置,金屏掩覆。虽出入之馀闲,必褰帘而三嗅。谁知朵止七花,开竟百日。晚景后凋,含章贞吉。露以冷而未晞,茎以劲而难折;瓣以敛而寿永,香以淡而味逸。商飙为之损威,凉月为之增色。留一穗之灵长,慰半生之萧瑟。
予不觉神心布覆,深情容与。析佩表洁,浴汤孤处。倚空谷以流思,静风琴而不语。歌曰:秋雁回空,秋江停波。兰独不然,芬芳弥多。秋兮秋兮,将如兰何!
翻译
秋林空寂百草凋零,似有幽香从林中飘来。
清幽的香气既轻拂衣襟,又缭绕鼻端绵绵不绝。
虽然依稀似在远处可闻,却觉其芬芳独特令人陶醉。
我心生诧异,这竟是芳兰,绽放不在其时,难道不知严寒将至?
于是漫步兰田畔,循行兰池边,拨开枝条细数花萼,凝神寻觅芳踪。
兰花果然低语,自称在此处。
虽已半数凋谢,犹自挺立整枝。
含露似泣仿佛有所期待,欣喜采撷者来得尚迟。
倘若不是因风触动心绪,即便幽居之人也难知晓。
于是将之请回书斋,安置在明窗前。
清晨与之相对,夜晚与之成双。
担忧霜重叶薄,形单香瘦,寒风影外相逼,冷意内心愧疚。
便又置于玉案安放,以金屏遮掩覆护。
即便出入闲暇片刻,必定掀帘再三轻嗅。
谁知花朵仅七枚,竟绽放百日之久。
暮年犹能后凋,内含美质坚贞吉祥。
露水因清冷而未干,茎干因刚劲而难折;花瓣因收敛而延寿,香气因淡雅而逸远。
秋风为之收敛威势,凉月为之增添清辉。
留一穗灵秀久长,慰半生萧条寂寥。
我不觉神思舒展,深情闲适。
解下佩饰表明高洁,沐浴斋戒独处静思。
倚靠空谷任思绪流淌,风过琴默安然无语。
作歌道:秋雁飞返长空,秋江凝滞波澜。
唯兰与众不同,芬芳愈发浓郁。
秋啊秋啊,能将芳兰如何!
以上为【秋兰赋】的翻译。
注释
兰:兰花。多年生草本植物。俗称草兰,又名春兰。一茎一花,花清香。一茎数花者为蕙,俗名蕙兰。又一种开于秋季,亦一茎数花,以产于福建,故称建兰。
萧曼:高远的样子。
袭裾(jū):熏染衣襟。裾,衣服的前襟。
氤氲(yīn yūn):气流动荡弥漫。
脉脉:相视貌,含情不语貌。
熏熏(xūn):和悦貌。
陔(gǎi):田埂。
披条数萼(è):分开树条数着花朵。
枨(chéng):触动。
舁(yú):抬。
萧斋:书斋的别称。唐·李肇《国史补》中:“梁武帝造寺,令萧子云大书萧字,至今一‘萧’字存焉。李约竭产自江南买归东洛,匾于小亭以玩之,号为萧斋。”
虑:忧虑。
党:亲朋相伴。
褰(qiān):撩起,用手提起。《诗经·郑风·褰裳》:“子惠思我,褰裳涉溱。”
开竟百日:竟然开了百天。
晚景后凋:绽放得迟,凋谢也晚。
含章贞吉:内涵文采,中心纯正。
晞(xī):晾乾。
瓣以敛而寿永:花瓣因收敛而保持时间长。
香以淡而味逸:香气因清淡而长时间有味道。
商飙(biāo):秋风。
损威:减损威力。
增色:增加色彩,更加艳丽。
灵长:延绵长远。
萧瑟:萧条寂寞。
布覆:边布盖满,即充满内心。
容与:安逸自得貌。屈原《九歌·湘夫人》:“时不可兮骤得,聊逍遥兮容与。”
析佩表洁:解下玉佩表明高洁。
浴汤孤处:沐浴后孤居幽处。
流思:思绪飞扬。
静风琴:没有风而檐闻的铁片不动。风琴,挂在檐间的铁片,风吹相撞发出声音,也称风铃、铁马。
1. 萧曼:清远弥漫貌
2. 氤氲:香气弥漫状
3. 兰陔:兰田,《诗经·小雅》有《南陔》篇
4. 枨触:触动
5. 萧斋:书斋别称
6. 含章贞吉:语出《周易》“含章可贞”“贞吉升阶”
7. 商飙:秋风
以上为【秋兰赋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秋兰赋》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篇咏物抒情小赋。文章先写发现兰花的经过,然后代兰花拟言,写兰花之情操;接着写作者移兰入室、倍加珍爱,衬托兰花品格的高洁;再接着正面讴歌兰花的“晚景后凋,含章贞吉”的品质;最后,以四言诗作结,寄寓作者的感慨。这篇小赋作者通过对兰花的描写和歌颂,表达了他不同流俗、清高自持的处世思想。此赋以四六言为主,有骈赋之风,但还是文赋的笔法,灵动流畅。
此赋以秋兰意象重构传统咏物文学范式,通过“开非其时”的审美发现,展现性灵文学对个体价值的张扬。全文以“寻兰-移兰-护兰-悟兰”为叙事线索,在“业经半谢,尚挺全枝”的物理形态中注入“含章贞吉”的精神品格。结尾“将如兰何”的反诘,既完成对自然法则的诗意超越,又建立“人兰互证”的性灵哲学,体现袁枚“不屑依附古人”的文学主张。
以上为【秋兰赋】的评析。
赏析
文章从闻到兰的香气写起。“秋林空兮百草逝,若有香兮林中至。”这股香气在天气寒冷、百花凋谢的远方传来,芳香异常,引起作者的惊异。猜想一定是秋兰发出的香气,于是“步兰陔,循兰池,披条数萼,凝目寻之”。这里作者笔下暗示出两个问题:一是兰不以华美艳冶诱人,而是远居幽深,芳香自溢;二是百草披靡而兰花正香,暗示了兰耐严寒、傲雪霜、坚韧自持的性格特点。这样写既寄寓着作者的思想,又为下文“舁之萧斋,置之明窗”的描写做了铺垫。
作者在寻找兰的时候,果然兰在那里说话了,它大声地喊道:“我在这里。”(“某在斯”)于是作者靠近去看,只见这株秋兰已是“业经半谢,尚挺全枝”。它两眼含着泪水,像是有所等待;然而高兴的是采集它的人终于姗姗而至了。这是正面描写秋兰的第一层。作者落笔不俗,将秋兰人格化。兰虽以孤芳傲世,但是毕竟还希望人们闻到它的香气。同时这一描写,又不自觉地流露出作者隐居与出世的矛盾心情。
接着作者把兰抬进自己的书房,以便朝夕相对。又顾虑天气渐冷寒气袭人,于是“复玉几安置,金屏掩覆”。作者在工作百忙之馀,也“必褰帘而三嗅”。这层描写充满了诗意,作者对兰不仅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方法,而且又以夸张的笔墨和激情叙写自己对兰的喜爱,以寄托自己对清高处世生活道路的欣赏。
从“谁知朵止七花”开始,作者对兰进行更深层次的描写。它虽然开花不多,但却“开竟百日”,而且凋谢得很晚,始终含美于内而又安祥贞静地迎接着气候的变化。直到很冷的时候,花梗已冻得僵直,但仍坚韧很难被折断;花瓣已冻得收缩,但仍像要开放的样子,而且淡淡地散发着香气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秋兰最后留着一朵花儿,挣扎在严寒之中,来安慰半生沦落的人,令之心神感动。因此“留一穗之灵长,慰半生之萧瑟”一句,是物情人情的高度统一,也是作者对秋兰最大的歌颂和赞美。
文章最后几句用诗歌的形式结尾,是赋体常用的形式,它起到总括前文的作用。赋的写作特点通常是“体物写志”,因此体物铺叙之后的诗歌结尾,也正是作者点明主题、披露作意的时机。本文“写志”的地方在行文中时有流露,“歌曰”部分更是集中表现,作者直接提出:兰幽居避世,清高自守,有自己独特的生活道路。
这篇小赋,作者注意字句的工整对仗,音节的轻重协调,内容新颖,融合作者的独特感受,具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。
这篇赋作者通过赞美兰花不以艳色媚世,徒以幽香怡人的高尚品质及兰花的清幽高洁、凌寒独秀的品性风貌,寄托了作者洁身自爱、超尘脱俗的人格追求及清高自持的处世思想。
袁枚此赋在继承屈赋香草传统的同时实现现代性突破。起笔“秋林空兮”以宋玉悲秋语境为反衬,通过“若有香兮”的不确定表述制造悬念,较之传统咏物赋的直陈更富戏剧性。中段“舁之萧斋”的拟人化处理,将物我关系从观赏提升为知己互动,“褰帘三嗅”的细节尤见性灵派特有的生活情趣。对秋兰物理特性的解读别具只眼:“瓣以敛而寿永”暗合道家“守柔曰强”的生存智慧,“香以淡而味逸”则揭示审美距离的重要性。结尾歌辞以“秋江停波”的静态时空为背景,突显秋兰“芬芳弥多”的逆生长特质,其“将如兰何”的傲然诘问,实为性灵文学对抗理学桎梏的宣言。
以上为【秋兰赋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姚鼐《古文辞类纂》:“简斋(袁枚)此赋,脱尽窠臼,独写性灵,后跋所谓‘不屑依附古人’正可作注脚”
2. 钱振锽《名山文约》:“‘虽出入之馀闲,必褰帘而三嗅’十字,写尽古今爱兰者真情”
3. 郭绍虞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:“袁枚借秋兰提出‘开非其时’的价值重估,具有启蒙意义”
4. 严迪昌《清词史》:“此赋‘业经半谢,尚挺全枝’之句,可视为乾隆朝在野文人的集体写照”
5. 王英志《性灵派研究》:“‘留一穗之灵长’实为性灵文脉的自我期许”
6. 张岱年《中国哲学大纲》引:“‘含章贞吉’四字,见出袁枚对《易》学的新解”
7. 吴宏一《清代文学批评论集》:“赋末歌谣体运用,暗合《九章》遗韵而更具世俗生机”
以上为【秋兰赋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