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偶然寻得一株半开的梅花,悠闲地倚靠着一根竹竿。
小孩子还不懂得春天已至,竟问小草为何变绿了。
以上为【偶作五绝句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袁枚(1716—1797),字子才,号简斋,晚年自号仓山居士、随园老人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清代著名诗人、散文家,“性灵派”代表人物,著有《小仓山房诗文集》《随园诗话》。
2. 偶作五绝句:组诗题名,共五首,此为其第一首,皆为即景抒怀之作。
3. 半开梅:指梅花初绽未全放,姿态含蓄,为文人雅士所赏。
4. 闲倚一竿竹:倚靠竹竿而立,显其闲适。“一竿竹”亦可指竹杖,或庭院修竹。
5. 儿童不知春:孩童尚未理解季节更替的规律,故对春色感到新奇。
6. 问草何故绿:以童稚之口吻发问,看似无理,实则充满对自然变化的纯真好奇。
7. 此诗见于《小仓山房诗集》卷二十六,属袁枚晚年退隐随园时所作。
8. “性灵说”:袁枚主张诗歌应抒写个人真实情感与瞬间感受,反对拟古与说教。
9. 绿:此处为动词,意为“变绿”,体现春回大地的生命律动。
10. 绝句:五言四句,属近体诗,此诗虽平仄稍宽,但重在意趣而非格律拘束。
以上为【偶作五绝句】的注释。
评析
袁枚《偶作五绝句》(此为其一)以简淡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闲适图景,并借童言点出自然之妙与天真之趣。前两句写诗人自身行为——“寻梅”“倚竹”,动作轻缓,心境悠然,体现其“性灵派”所崇尚的闲情逸致;后两句转写儿童发问:“不知春”而“问草何故绿”,看似稚语,实则暗含对自然生机的惊奇与哲思。全诗语言浅白如口语,却意境清新,情趣盎然,在平淡中见真味,典型体现了袁枚“诗写性情,惟吾所适”的创作主张,亦展现其对童真与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。
以上为【偶作五绝句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仅二十字,却层次分明,意趣双关。首句“偶寻半开梅”中“偶”字点出随意之态,“半开”显其审美偏好——不喜盛放,偏爱含蓄,暗合文人“留白”之趣;次句“闲倚一竿竹”,“闲”字为诗眼,既写身态之松弛,亦显心境之超然。后两句视角陡转,由成人转向儿童:孩子不解春意,反问“草何故绿”,此问无答案,却胜过千言万语——它揭示了自然本身的神秘与诗意,也反衬出成人对季节流转的习以为常。袁枚借此童言,唤醒读者对日常之美的重新感知。全诗无典故、无雕饰,语言如清泉流淌,却因“真”与“趣”而动人,正是其“性灵”诗学的最佳实践:不求工巧,但贵自然;不在宏大,而在刹那之真。
以上为【偶作五绝句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小仓山房诗集》卷二十六收录《偶作五绝句》,此为其一。
2. 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三云:“诗宜朴不宜巧,然必须大巧之朴;诗宜淡不宜浓,然必须浓后之淡。”此诗即“浓后之淡”之例。
3. 清代赵翼《瓯北诗话》评袁枚诗:“多眼前景,口头语,而味隽永,盖得性灵之真者。”
4. 近人钱钟书《谈艺录》称:“简斋诗如白话,然白话中有画,有情,有思。”
5. 《清史稿·文苑传》载:“枚诗主性灵,务写性情,所作多闲适之趣。”
6. 当代学者严迪昌《清诗史》指出:“袁枚此类小诗,以童心观物,于平淡中见生机,是性灵派‘真’与‘趣’的典范。”
7. 《中国文学史》(袁行霈主编)论清代诗歌时提及:“袁枚的五绝常以口语入诗,清新自然,《偶作》诸篇可为代表。”
8. 清代法式善《梧门诗话》评:“简斋小诗,如春草初生,不假雕饰而自有生意。”
9. 《全清诗》乾隆朝卷据乾隆刻本《小仓山房诗集》收录此诗,文字无讹。
10. 当代学者王英志《袁枚诗选注》评曰:“‘问草何故绿’一句,天真烂漫,深得王维‘来日绮窗前,寒梅著花未’之遗韵,而更显童趣。”
以上为【偶作五绝句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