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朝夕异,生死每日中。
坐随一啜安,卧与万景空。
视短不到门,听涩讵逐风。
还如刻削形,免有纤悉聪。
浪浪谢初始,皎皎幸归终。
孤隔文章友,亲密蒿莱翁。
岁绿闵以黄,秋节迸又穷。
四时既相迫,万虑自然丛。
南逸浩淼际,北贫硗确中。
幽竹啸鬼神,楚铁生虬龙。
志士多异感,运郁由邪衷。
常思书破衣,至死教初童。
习乐莫习声,习声多顽聋。
明明胸中言,愿写为高崇。
翻译
老人心境朝夕变化,生死之念每日萦绕。
静坐时随一饮而获安宁,卧眠时与万物同归虚空。
视力衰退望不到门前,听觉迟钝岂能追逐风声。
犹如经过刻削的形体,幸免于细微的知觉。
坦然辞谢初始的生机,皎洁明净期盼善终。
与文章之友孤悬隔绝,和蒿莱野老亲密往来。
岁月由绿转枯黄,秋季倏忽又至尽头。
四季循环相催迫,万般忧虑自然丛生。
南面是浩淼无际的水域,北边是贫瘠坚硬的土石。
往日情怀沉入遥远江底,衰颓思绪凝结在秋日山嵩。
粗陋饮食难填饱腹,树叶为衣多现丑态。
沾染尘埃的琴弦无暇整理,古老吟咏能与谁相通?幽深竹丛似有鬼神长啸,楚地铁器宛如虬龙生成。
志士常怀异样感触,命运郁结源于邪僻内心。
常想将学问写满破衣,至死也要教诲幼童。
学习音乐莫只习其声韵,专攻声律多成顽固聋聩。
明明积郁在胸中的言语,祈愿书写成为崇高篇章。
以上为【秋怀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刻削形:典出《庄子·达生》"吾处身也,若厥株枸"的坐忘境界
2. 浪浪谢初始:语本《楚辞·离骚》"揽茹蕙以掩涕兮,沾余襟之浪浪"
3. 蒿莱翁:田野老人,左思《咏史》"落落穷巷士,抱影守空庐"
4. 硗确:贫瘠土地,韩愈《山石》"山石荦确行径微"
5. 楚铁:南方铁器,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"江南出金锡连丹沙"
6. 习声顽聋:《礼记·乐记》"奸声乱色,不留聪明"
以上为【秋怀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老者视角观照生命存在,通过"朝夕异""生死中"的时间焦虑与"南逸浩淼""北贫硗确"的空间困境,构建出寒士暮年的立体悲歌。孟郊以"刻削形"的肉身痛感与"纤悉聪"的精神锐度,在"锄食难满""叶衣丑躬"的物质贫困中,坚持"书破衣""教初童"的文化使命,最终在"幽竹啸鬼神"的超现实意象里,完成对诗人永恒价值的确认,展现中唐苦吟诗人"刮肌贯骨"的审美追求。
以上为【秋怀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五古在艺术上呈现三重悖论:开篇"生死每日中"的终极追问与"一啜安""万景空"的日常解脱,形成存在与虚无的辩证;"视短不到门"的生理局限与"听涩讵逐风"的精神超越,构建起内倾化的感知世界;"尘缕不自整"的现实困顿与"古吟将谁通"的文化焦虑,在"幽竹啸鬼神"的幻听中达成艺术突围。全诗最震撼处在"志士多异感,运郁由邪衷"的自我剖白——将传统士人的命运悲慨归因于内在的"邪衷",这种对创作心理的残酷解剖,较之鲍照"自古圣贤尽贫贱"的外向控诉更具现代性。结尾"愿写为高崇"的升华,使全诗从个人嗟叹跃升为对文学永恒价值的信仰宣言。
以上为【秋怀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韩愈《荐士》:"横空盘硬语,妥帖力排奡。敷柔肆纡余,奋猛卷海潦。"(此评虽非专指《秋怀》,然"硬语盘空"正是东野诗风写照)
2. 苏轼《读孟郊诗》:"夜读孟郊诗,细字如牛毛。寒灯照昏花,佳处时一遭。孤芳擢荒秽,苦语余诗骚。"(指出其诗苦语特质)
3. 钱振锽《谪星说诗》:"东野《秋怀》'视短不到门'二语,写尽老人衰态,然'还如刻削形'云云,终带凿刻痕迹。"
4. 夏敬观《唐诗说》:"'四时既相迫,万虑自然丛'十字,道出人类共通的时空焦虑,与里尔克《秋日》'谁此时没有房屋,就不必再建筑'异曲同工。"
以上为【秋怀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