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杏花飘飞,穿过帘栊,散尽了残存的春意;明月悄然入户,仿佛在寻访幽居之人。我提起衣裳,漫步月下,踏着斑驳的花影,那光影清澈如流水映照着青萍。在花间摆下酒席,清香四溢,众人争相牵挽杏枝,花瓣如香雪般纷纷飘落。山城所酿之酒淡薄难饮,不如劝君且啜饮杯中那轮明月。洞箫声在月光中断绝,只担忧月亮西沉,酒杯也将随之空寂。明日狂风将席卷大地,吹得春色凋零,那时只见绿叶间残留着几片零落的红花。
以上为【月夜与客饮杏花下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飞帘:指杏花飘飞,穿帘而入。
2. 馀春:残春,暮春时节。
3. 幽人:隐士,此处为诗人自指,亦可泛指心境幽静之人。
4. 褰(qiān)衣:提起衣裳,形容夜行赏月的动作。
5. 炯如流水涵青蘋:月光下的花影清晰明亮,如同清水中倒映的青萍。炯,明亮;青蘋,水草名,常生于浅水。
6. 争挽长条落香雪:众人争相拉拽杏树枝条,使花瓣如雪般飘落。香雪,喻杏花。
7. 山城酒薄不堪饮:地处偏远山城,所酿酒味淡薄,难以尽兴。
8. 劝君且吸杯中月:劝友人不如欣赏杯中映月之景,以精神之乐弥补物质之缺。
9. 洞箫声断月明中:箫声停歇于月光之下,暗示欢宴将尽。
10. 明朝卷地春风恶,但见绿叶栖残红:预想明日狂风摧花,只剩绿叶承载残花,象征春尽花落,美好难留。
以上为【月夜与客饮杏花下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作于苏轼贬谪期间,借月夜与客共饮杏花下的情景,抒写对春光易逝、人生无常的深切感慨。诗中“劝君且吸杯中月”一句,以超然想象化解现实酒薄之憾,体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。全诗意境清幽,语言清丽,融写景、叙事、抒情于一体,通过细腻的意象转换,由赏花饮酒的欢愉转入对春归风起的忧虑,情感层层递进,表现出诗人敏锐的生命意识与深沉的哲思。
以上为【月夜与客饮杏花下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“月夜”与“杏花”为核心意象,构建出清幽而略带感伤的意境。开篇“杏花飞帘散馀春”即点明时节之晚与春意之残,而“明月入户寻幽人”则赋予月以灵性,仿佛自然亦知诗人孤寂,特来相伴,诗意顿生。中间写步月踏影,“炯如流水涵青蘋”一句,以水映青萍喻月光花影,视觉通感巧妙,清冷澄澈之境跃然纸上。饮酒赏花之际,虽“山城酒薄”,却以“吸杯中月”化解,足见东坡胸襟旷达。末段由乐转忧,从箫声断、月将落,推演至“春风恶”“残红栖绿叶”,层层递进,将瞬间欢愉置于时间流逝的宏大背景中,凸显生命短暂与自然无情的哲理。全诗结构严谨,由景入情,由实入虚,展现了苏轼融合儒释道思想后的审美境界与人生体悟。
以上为【月夜与客饮杏花下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东坡七古,气格豪宕,而此篇独以清婉见长,写景如画,寄慨遥深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:“‘炯如流水涵青蘋’五字,写月下花影入神,非东坡不能道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说诗晬语》:“苏子瞻诗,多于豪放中见深情,如此诗‘劝君且吸杯中月’,化俗为雅,寓悲于旷,真得风人之致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此诗情景交融,前半清丽如画,后半感慨系之。‘惟忧月落酒杯空’,语浅意深,最耐咀嚼。”
5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‘吸杯中月’之想,奇而不诡,显其胸次洒落;结句预拟明日风起花残,倍觉今夕之可恋,正是东坡善于翻进一层处。”
以上为【月夜与客饮杏花下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