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,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。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,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。独自登上高楼,看不到天边的路,凄然无语。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,想起远方的家。听到大雁的叫声,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,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,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。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,听起来就好像大漠胡笳那样悲哀。我也和大雁一样,忧愁岁月,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波。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。
山峦在落日映照下轮廓清明,河水清澈见底映照着沙岸,
在这万物成熟的秋季,面对繁盛的景物,我却只感到寂寞。
独自登上高楼,心中凄楚得说不出一句话,
忽然听到孤雁的哀鸣,竟不由得思念起家乡。
那雁鸣伴随着寒霜,仿佛催动了千万村庄的捣衣声,
夹杂着月夜的清辉,如同听到了遥远荒漠的胡笳声。
我也像为觅食而奔波的候鸟,为年关将近而发愁,
年复一年,斑白的两鬓都是因为它而增添。
以上为【客中闻雁】的翻译。
注释
客中:旅居他乡期间。
感物华:对自然景物的盛美有所感触。物华,自然美景。
杵:捣衣用的棒槌。此处“千村杵”指秋天家家户户准备寒衣的捣衣声,常与思乡、怀人相关联。
绝漠:极远的沙漠地带。
笳: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,其声悲凉,称“胡笳”。
稻粱:禽鸟寻觅的食物,此处化用“雁衔稻粱”的典故,比喻人为生计而奔波。
岁暮:一年将尽之时,亦暗指人生晚年。
星鬓:花白的鬓发。
以上为【客中闻雁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黄景仁羁旅思乡的经典之作,典型地体现了其诗“哀情婉转,凄苦悱恻”的风格。全诗以“闻雁”为诗眼和情感的爆发点,层层推进。首联以乐景写哀情,奠定了全诗感伤基调。颔联“独上”与“忽闻”形成动作与心理的转折,将深藏的乡愁引爆。颈联是神来之笔,诗人将听觉感受与“千村杵”、“绝漠笳”的联想相结合,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,使一己之愁绪与普遍的人间离乱、边塞征戍之苦相通,深化了内涵。尾联由雁及人,以“稻粱”之喻道出为生计奔波、身不由己的千古文人之共同悲辛,使诗的立意超越了个人的乡愁,升华为对命运的共同慨叹。
以上为【客中闻雁】的评析。
赏析
黄仲则是清代乾隆年间诗人,三十五岁去世,是短命的多才诗人。黄仲则一生贫病交迫,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,为了生计,二十岁开始在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等地漂泊,三十五岁时病死在山西运城。黄仲则短短的三十四年生命,充满悲哀和困顿,却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。七言律诗《客中闻雁》,就是黄仲则在漂泊途中所写,在他乡听到大雁的叫声,而感叹自己的身世。
黄景仁短暂的一生,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。他所作诗歌,也大多抒发穷愁不遇、寂寞凄苦的情怀。《客中闻雁》虽然是诗人黄仲则年少时写的作品,但是却没有少年意气风发的气度,而是充满老气横秋的惆怅。
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情景交融与虚实相生。前两联写实景,由视觉(山明水沙)入心感(寂寞),再由动作(独上高楼)触发听觉(孤雁),情感脉络清晰自然。颈联则转入虚写,诗人凭借“霜”和“月”这两个与雁鸣同时感知的意象,生发出跨越空间的丰富联想:由雁鸣想到千家万户的捣衣声,这既是秋深的标志,也暗含家人为游子准备寒衣的温暖回忆,反衬出当下的孤寂;又由孤雁凄厉的鸣叫联想到边塞悲凉的胡笳声,将个人的乡愁置于一种广阔而苍茫的时空背景之下,意境顿显深沉宏阔。尾联的“稻粱愁”既扣合雁之觅食,又直指自身处境,比喻贴切,将物质生活的窘迫与精神上的苦闷融为一体,感人至深。
以上为【客中闻雁】的赏析。
辑评
清·张维屏《国朝诗人征略》:“仲则(黄景仁字)诗如啜露秋虫,舞风病鹤,其声凄婉,其情顿挫。读《客中闻雁》一类诗,令人惘惘不胜情。”
近代·钱仲联《清诗三百首》:“此诗写客愁,以‘闻雁’为枢纽,生发出层层联想。‘和霜’、‘带月’一联,将听觉、感觉、视觉沟通,融家国之思、身世之感于一炉,非徒然思家者所能道。”
现代·评析:黄景仁的诗被誉为“乾隆六十年间,论诗者推为第一”。《客中闻雁》充分展现了他善于将个人穷愁潦倒的感慨放大为时代的哀音,其诗中的“寂寞”与“愁”,是盛世之下寒士心灵的典型写照。
以上为【客中闻雁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