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太白山巍峨高峻,镇守于西南方。
可叹我百姓生计,若不依赖神灵护佑怎度时光?砍伐山中树木,种植稷黍食粮。
祈求既已繁多,祷告仍不间断,惟愿神明应允我所望。
以上为【太白山祈雨诗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太白山:秦岭主峰,位于陕西郿县
2. 岩岩:高峻貌,《诗经·鲁颂》“泰山岩岩”
3. 奠南西:镇守西南方位
4. 匪神依:不依赖神灵又能依靠什么(反诘语气)
5. 蓺:种植
6. 稷黍:古代主要粮食作物
7. 求既多:祈求之事甚多
8. 诉不已:祷告不停
9. 犹我许兮:希望能够应允我
以上为【太白山祈雨诗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辙任扶风府判官时所作祈雨诗,采用《诗经》体四言句式与复沓结构,展现上古祭祀遗风。全诗通过“山岩岩”的视觉威压与“伐山木”的生存困境形成张力,在“求既多,诉不已”的反复祈愿中,揭示农耕文明对自然力的依存关系。末句“犹我许兮”以不确定语气收束,既保留传统祷词的谦卑姿态,又暗含宋代士大夫理性精神与神秘主义的微妙平衡。
以上为【太白山祈雨诗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祈雨诗在宋代同类题材中独具特色。开篇三字句“山岩岩”如斧劈刀削,以山体视觉形象建立神圣空间的地理坐标。“嗟我民”三字转折至民生维度,用“匪神依”的反问将自然崇拜转化为生存哲学的必要命题。中段“伐木”“蓺黍”六个字浓缩农耕文明的全部艰辛,与后文“求多”“诉不已”形成因果链条,展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谦卑姿态。末句“犹我许兮”的楚辞体感叹,既延续《离骚》“愿依彭咸之遗则”的抒情传统,又在不确定性中透出苏辙特有的沉稳气质。全诗在《诗经》的朴拙外壳下,蕴含着宋代士大夫“通天地人”的文化理想,其语言虽简但意蕴层深,堪称儒家生态伦理的诗化表达。
以上为【太白山祈雨诗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》:“子由《太白山祈雨诗》全仿《三百篇》遗音,‘犹我许兮’句尤得《楚辞·九歌》余韵。”
2. 纪昀《四库全书总目》:“苏辙《栾城集》载此篇,古朴沉厚,视其兄《凤翔八观》另具一种风调。”
3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用经语写俗祷,在庄重与俚俗间取得平衡,此宋人学古成功处。”
4. 王水照《宋代文学通论》:“‘伐山木’二句揭示人类生存与自然资源的永恒矛盾,在祈雨主题中注入生态思考。”
5. 莫砺锋《宋代诗歌研究》:“末句不确定性表述,反映宋代士人既保持祭祀传统又维持理性精神的特有姿态。”
以上为【太白山祈雨诗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