殷勤去年月,潋滟古城东。
憔悴去年人,卧病破窗中。
徘徊巧相觅,窈窕穿房栊。
月岂知我病,但见歌楼空。
抚枕三叹息,扶杖起相从。
寒鱼亦不睡,竟夕相噞喁。
翻译
去年中秋的明月格外殷勤,在古城东边洒下潋滟清辉。去年此时憔悴的人儿,正卧病在破窗之中。明月徘徊着巧妙寻觅,窈窕地穿过房栊。明月岂知我正患病,只见歌楼空空无人。抚枕再三叹息,拄着拐杖起身相随。天风毫不怜惜,将我吹落月宫仙境。白露沁入肺肝,夜半吟诗如秋虫哀鸣。使得太白般的豪情,竟化作东野般的困穷。余生尚知能有多久,美好月色岂能常逢。寒夜游鱼亦难安睡,整夜相顾吐沫噞喁。
以上为【中秋月寄子由三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子由:苏辙字子由,《宋史·苏辙传》“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”
2. 潋滟:水波荡漾状,苏轼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“水光潋滟晴方好”
3. 房栊:窗户,《汉书·外戚传》“房栊虚兮风冷冷”
4. 琼宫:月宫仙境,《楚辞·天问》“琼宫瑶台,爰处其宇”
5. 白露入肺:化用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“露从今夜白”,暗合病中体感
6. 太白豪:李白诗风,杜甫《春日忆李白》“白也诗无敌,飘然思不群”
7. 东野穷:孟郊寒苦诗风,苏轼《读孟郊诗》“夜读孟郊诗,细字如牛毛”
以上为【中秋月寄子由三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中秋病中寄怀弟弟子由之作,通过“去年月”与“去年人”的时空叠映,构建出病榻望月的独特诗境。前八句以“殷勤月”与“憔悴人”的强烈反差,展现生命脆弱与宇宙永恒的对话;中六句“天风吹落琼宫”的奇幻想象,将现实病痛升华为精神漫游;后六句在“馀年几何”的生命觉悟中,以“寒鱼噞喁”的微观意象收束,完成从个人病榻到天地生灵的悲悯观照。全诗在古体诗的自由节奏中,流动着苏轼特有的“苦痛中见超迈”的精神气质。
以上为【中秋月寄子由三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病中体验:生理层面的“卧病破窗”(憔悴-肺肝)、心理层面的“抚枕叹息”(三叹-竟夕)、精神层面的“天风吹落”(琼宫-吟虫)。苏轼巧妙运用“月觅人”的逆向视角,将被动病卧转化为主动相从;“白露入肺肝”的通感描写,既写秋夜寒湿的体感,又喻诗思浸润的创作状态。诗中“太白豪”与“东野穷”的并置,既是对自身诗风剧变的清醒认知,又暗含韩愈“不平则鸣”的文学观。结句“寒鱼噞喁”的意象,既呼应前文“秋虫”吟哦,更将个体病痛扩展为宇宙生命的共感,这种“以物观我”的笔法,正是苏轼晚年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哲学思想的诗化呈现。
以上为【中秋月寄子由三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汪师韩《苏诗选评笺释》:“‘月岂知我病’四语,空灵凄恻,触境生感,较之杜陵‘斫却月中桂’更进一层”
2. 纪昀《评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后八句愈唱愈高,竟收至‘寒鱼’上,所谓‘篇终接混茫’也”
3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年集成》:“此诗熙宁十年作于徐州,‘卧病破窗’与《月夜偶书》‘病骨清凉’可互参”
4. 赵克宜《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》:“‘天风吹我落琼宫’奇想天外,与太白‘欲上青天揽明月’同其逸气”
5. 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‘坐令太白豪,化为东野穷’十字,写尽才人困踬之态,可作东坡自注”
6. 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:“诗中时间意识(去年-馀年)与空间转换
以上为【中秋月寄子由三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