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高处的田里麦苗与青山相接,水边低田一片嫩绿,尚未开耕。
村中桃树杏树繁花盛开,春色如锦绣铺展;人们踏着歌声、敲着鼓点,欢庆清明节。
以上为【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· 其三 · 春日十二絶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范成大(1126–1193):字致能,号石湖居士,吴郡(今江苏苏州)人,南宋著名诗人,与杨万里、陆游、尤袤并称“中兴四大诗人”。
2. 《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》:范成大退居石湖后所作组诗,分春日、晚春、夏日、秋日、冬日五组,每组十二首,共六十首,全面反映江南农村四季风物与农事生活。
3. 高田:地势较高的田地,多用于种植旱作物如麦类。
4. 二麦:指大麦与小麦,江南春日常见作物。
5. 接山青:麦苗青翠,与远处青山连成一片。
6. 傍水低田:靠近水边的低洼田地,通常用于种水稻,此时尚未插秧或翻耕。
7. 桃杏满村:桃花与杏花遍布村落,形容春花繁盛。
8. 春似锦:春天美景如同锦绣般绚丽。
9. 踏歌:古代民间一种边歌边舞、以脚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。
10. 椎鼓:敲击鼓。“椎”通“槌”,此处作动词,意为击打;清明时节民间常有祭祀、社戏、踏青等活动,伴有鼓乐。
以上为【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· 其三 · 春日十二絶】的注释。
评析
范成大的《四时田园杂兴·其三》(春日十二绝之一)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江南春日田园风光与民俗活动。诗中既有自然景色的静谧之美——麦苗青翠、桃杏烂漫,又有民间节庆的热闹场景——踏歌椎鼓,动静结合,色彩鲜明,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节日喜悦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象生动,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切观察与真挚热爱,也展现了南宋田园诗“写实而不失诗意”的典型风格。
以上为【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· 其三 · 春日十二絶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四句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江南春日田园风俗画。前两句写景,一高一低,层次分明:“高田二麦接山青”展现广阔田野与远山交融的苍翠背景,“傍水低田绿未耕”则聚焦近处水田的宁静与待耕状态,暗示农事节奏有序。后两句转写人事,“桃杏满村春似锦”以浓烈色彩渲染春意之盛,而“踏歌椎鼓过清明”则以声音与动作注入节日活力,将视觉、听觉与民俗情感融为一体。全诗无一句议论,却通过白描手法传达出对乡土生活的赞美与对传统节令文化的认同。尤其“过清明”三字,既点明时间,又暗含祭祖、踏青、祈福等多重文化内涵,使诗歌在轻快中蕴含深厚的人文底蕴。此诗堪称范成大田园诗“清丽婉转、质而不俚”的典范。
以上为【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· 其三 · 春日十二絶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石湖诗集》卷二十三收录此诗,属《四时田园杂兴》春日组第十二首(按通行本排序,部分版本标为“其三”)。
2. 清·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范成大这组诗把‘四时’和‘田园’两个题目合起来,……比之陶潜、王维、储光羲等人的田园诗更全面地反映了农村生活。”
3. 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卷一百五十七:“成大此编,摹写田家情景,曲尽其妙,非亲历其境者不能道。”
4. 近人朱东润《中国文学史纲要》:“《四时田园杂兴》是宋代田园诗的高峰,既有白描之工,又具社会关怀之深。”
5. 宋·周密《武林旧事》引时人语:“石湖居士归隐后,作田园杂兴六十首,吴中儿童皆能诵之。”
以上为【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· 其三 · 春日十二絶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