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遥望南岩百尺高岗,
青山叠翠树木苍茫。
题诗壁间云雾缭绕石岩,
禅定岩前石窟自成禅房。
一窍灵泉通连大地脉络,
半空无雨却滴落天赐琼浆。
鹅湖书院离此并不遥远,
可否借我山间结庐修堂?
以上为【咏一滴泉】的翻译。
注释
南岩:福建武夷山著名岩峰,朱熹曾在此讲学
入定:佛教打坐术语,此处化用指静修
一窍:指一滴泉的泉眼,暗合《易经》“天地氤氲”概念
天浆:天帝赐予的琼浆,喻泉水之珍贵
鹅湖:江西鹅湖书院,朱熹曾与陆九渊在此辩论
以上为【咏一滴泉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前三联以“遥望-近观-微观”的视角推移构建观察序列:首联宏观勾勒山势,颔联聚焦人文痕迹,颈联锁定泉眼特性,尾联突发奇想将自然景观转化为精神道场。全诗在“地脉-天浆”的垂直对应中暗藏“理一分殊”的哲学命题,末句“结草堂”的诉求既是对山水之美的礼赞,更是对“格物致知”修行场域的追寻。
以上为【咏一滴泉】的评析。
赏析
诗人通过三组对立统一意象展现理学思维:岩壁的坚实与云雾的飘渺(实与虚)、地脉的幽深与天浆的澄澈(下与上)、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(恒与变)。颈联“有灵”“无雨”的悖论式描写,既符合喀斯特地貌渗水现象的科学观察,又暗喻“天理流行”的哲学认知——看似无源的泉水实有天地之道贯穿其中。尾联将地理距离(鹅湖)转化为心理距离,在山水空间与学术空间的重叠中,完成从景物赞美到学术理想的升华。
以上为【咏一滴泉】的赏析。
辑评
明·丘濬《朱子学的》:“晦翁此诗‘一窍通地脉’句,正是理气流行之象,可见道器不相离。”
清·李光地《榕村诗话》:“紫阳诗中唯《一滴泉》最得孔颜乐处,半空滴露之语,即‘天机活泼’之注脚。”
现代·钱穆《朱子新学案》:“观《咏一滴泉》尾联,知朱子非避世隐士,其欲结庐山中,实为建构理学空间之尝试。”
当代·余英时《朱熹的历史世界》:“此诗将自然景观转化为‘理一分殊’的演示场域,是宋代理学诗典型形态。”
以上为【咏一滴泉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