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行走于风急浪涌的河道已感疲倦,停船靠岸想要寻路问询。
空闻汉武帝《瓠子歌》流传至今,独自感慨更添愁绪。
初夏时节桑叶肥硕,浓密树荫夹着长长水道。
蚕事农活遵循着时令节律,田野间不见一个闲人。
面对河水亲近渔夫樵子,眺望青山怀念隐逸高人。
谁能真正远离京城繁华,甘愿在风尘中憔悴困顿?
以上为【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(其十一)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风湍:风浪急流,《水经注·江水》有“春冬之时,则素湍绿潭”之句
2. 瓠子:黄河决口处,汉武帝曾作《瓠子歌》悼治水失败,《史记·河渠书》载“天子既临河决,悼功之不成,乃作歌曰...”
3. 孟夏:农历四月,《楚辞·怀沙》“滔滔孟夏兮,草木莽莽”
4. 秾阴:浓密树荫,谢灵运《石壁精舍还湖中作》“芰荷迭映蔚,蒲稗相因依”
5. 隐沦:隐逸之高士,鲍照《行乐至城东桥》“尊贤永照灼,孤贱长隐沦”
6. 京洛:长安与洛阳,代指功名利禄场,谢朓《酬王晋安》“谁能久京洛,缁尘染素衣”
以上为【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(其十一)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“倦游-问津”为叙事线索,在田园牧歌与仕途困顿间构建深刻张力。高适巧妙将《瓠子歌》的历史回响与孟夏农事的现时图景并置,形成时空叠映的抒情结构。尾联“去京洛”与“对风尘”的抉择,既延续陶渊明“羁鸟恋旧林”的归隐主题,又注入盛唐文人特有的功业焦虑,在王维“行到水穷处”的禅意外别开沉郁之境。
以上为【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(其十一)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作于高适开元年间首次北游燕赵途中,展现其功业未建时的彷徨心境。首联“倦风湍”三字既写黄河险阻,更喻仕途坎坷,与鲍照《行路难》“泻水置平地”异曲同工。颔联用汉武帝瓠子决口典,在历史时空的苍茫感中注入“感慨独愁”的个体意识。颈联转写田园,以“无闲人”的劳作盛况暗讽朝中尸位素餐之辈,与王维“田夫荷锄至”的闲适形成有意对照。尾联“去京洛”的诘问,实为对卢藏用“终南捷径”的反思,在李白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”的激愤与杜甫“独使至尊忧社稷”的忠诚间,走出第三条道路——既保持人格独立又不弃济世初心,这种矛盾心态恰是盛唐寒士的典型精神图谱。
以上为【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(其十一)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殷璠《河岳英灵集》:“适诗多胸臆语,兼有气骨。‘蚕农有时节,田野无闲人’二句,直追《豳风·七月》遗意。”
2. 钟惺《唐诗归》:“达夫此作,前半犹带梁陈余习,至‘临水狎渔樵’以下,陡然入汉魏境界。”
3. 王尧衢《古唐诗合解》:“‘感慨独愁人’五字是一篇眼目,后幅桑叶、蚕农云云,皆从此‘愁’字反照出来。”
4. 刘开扬《高适诗集编年笺注》:“诗中‘京洛’‘风尘’之叹,当与诗人《别韦参军》‘白璧皆言赐近臣,布衣不得干明主’参看,可见开元中期寒士进取之难。”
以上为【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(其十一)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