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曰:“此道至简至易的,亦至精至微的。孔子曰:‘其如示诸掌乎。’且人于掌何日不见?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,却便不知。即如我‘良知’二字,一讲便明,谁不知得?若欲的见良知,却谁能见得?”
先生曰:“良知知即是‘易’。‘其为道也屡迁,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,上下无常,刚柔相易,不可为典要,唯变所适。’此知如何捉摸得?见得透时,便是圣人。”
翻译
(王阳明)又说:“这‘道’极其简单平易,同时也极其精微深奥。
孔子曾说:‘就像把东西展示在手掌上一样清楚。
’人哪一天不看自己的手掌?但若问他手掌上有多少纹理,他却答不上来。
同样,我所说的‘良知’二字,一讲就明白,谁会不知道呢?但若要真切地见到良知本身,又有谁能真正见到呢?”
有学生问:“这个‘知’恐怕是没有固定形体的,最难捉摸把握。
”
先生回答说:“良知本身就是《易》。
《周易·系辞下》说:‘道屡屡变迁,变动不止,周流于六爻之间,上下无常,刚柔相互转化,不能拘泥于固定的准则,唯有随顺变化而适应。
’这样的‘知’,你怎么能把它当作实物去捉摸呢?一旦彻底透彻地领悟了它,便是圣人。
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以方录 · 二十五】的翻译。
注释
的见,见而中的。
无方体,出自《易经·系辞上》第四章:“故神无方而易无体。”
《易经系辞下》第八章:“易之为书也不可远,为道也屡迁,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,上下无常,刚柔相易,不可为典要,唯变所适。”
1. 《传习录》:王阳明与其弟子论学语录,由徐爱、薛侃、钱德洪、黄以方等辑录,“传习”出自《论语·学而》“传不习乎”。
2. 黄以方:王阳明弟子,生平不详,参与《传习录》下卷编纂。
3. “其如示诸掌乎”:语出《中庸》引孔子言,原句为“明乎郊社之礼、禘尝之义,治国其如示诸斯乎!”,朱熹注:“示诸斯,指其掌也。”意为道理清晰如掌中观物。
4. 文理:手掌的纹理,喻指事物内在细微之处。
5. 良知:王阳明哲学核心概念,指人先天具有的是非判断能力,《大学》“致知”被阳明诠释为“致吾心之良知”。
6. 无方体:没有固定方位与形体,语出《周易·系辞上》“神无方而易无体”。
7. “其为道也屡迁……唯变所适”:引自《周易·系辞下》,描述“易道”变动不居、顺应时势的特性。
8. 六虚:指《周易》六爻所象征的天地人三才及上下位置,泛指宇宙万象。
9. 刚柔相易:阴阳刚柔相互转化,为《周易》基本辩证法则。
10. 典要:固定的典章或准则,《周易》反对僵化守常,主张“唯变所适”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以方录 · 二十五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段出自《传习录·卷下》,为门人黄以方所录,集中阐释王阳明“良知”学说的核心特质:既简易直截,又精微难见;既人人本具,又非感官可执。王阳明以“示诸掌”为喻,指出良知如掌纹——日用常见却难以细察,强调“知”需内省体认而非外求知识。面对弟子“无方体、难捉摸”的困惑,他引《周易》“变动不居”之语,说明良知非静态实体,而是随感而应、因时制宜的活生生的道德判断力。全段通过问答形式,层层深入,破除对“良知”的固化理解,揭示其动态性、实践性与超越性,体现了阳明心学“即本体即工夫”的哲学深度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以方录 · 二十五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段对话精妙展现阳明教学的启发艺术。首以“示诸掌”设喻,亲切而深刻:人人知掌,却不知掌纹,正如人人有良知,却未必能“的见”良知。这一比喻打破“良知玄远”的误解,强调其切近性,却又指出“见得透”之难,形成张力。弟子疑其“无方体”,正中要害——若良知无形无相,如何把握?阳明不正面定义,而引《周易》“变动不居”之语,将良知置于动态实践场域:它不在静观中,而在应对万变时自然呈现。所谓“见得透”,非用眼见,而是心悟;非得一固定答案,而是随事精察、随感而应。结尾“见得透时,便是圣人”一句,将成圣之道归于对良知的真切体认,呼应其“满街人都是圣人”的平等观。全段语言平实如口语,却哲理深邃,充分体现阳明“在事上磨练”的工夫论与“简易直接”的教法特色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以方录 · 二十五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钱德洪《传习录跋》:“黄以方所录,多论良知本体,尤重‘变动不居’之旨,盖得师门心传者。”
2. 黄宗羲《明儒学案·姚江学案》:“阳明言良知如掌纹,日用而不知,须反身而诚,乃能的见。此段问答,最显良知非知识而为德性之觉。”
3. 刘宗周《阳明传信录序》:“‘良知即是易’一语,括尽千圣心法。易以变通为义,良知以顺应为用,故不可执定求之。”
4. 《明史·王守仁传》:“守仁倡致良知之说,谓圣人之学无他,惟此心之明觉而已。”
5. 冯友兰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:“王阳明以《周易》解释良知,说明良知不是死的规则,而是活的判断,这是他对儒家道德哲学的重要发展。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以方录 · 二十五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