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生起行征思、田,德洪与汝中追送严滩,汝中举佛家实相、幻相之说。
先生曰:“有心俱是实,无心俱是幻;无心俱是实,有心俱是幻。”
汝中曰:“有心俱是实,无心俱是幻,是本体上说工夫;无心俱是实,有心俱是幻,是工夫上说本体。”
先生然其言。
翻译
先生启程前往征讨思恩、田州,钱德洪与王汝中追送至严滩送别,汝中提出佛家实相与幻相的说法。
先生说:“有心念时都是实相,无心念时都是幻相;无心念时都是实相,有心念时都是幻相。”
汝中阐释道:“‘有心俱是实,无心俱是幻’是从本体上论述工夫;‘无心俱是实,有心俱是幻’是从工夫上印证本体。”
先生赞许他的见解。
德洪当时尚未完全领悟,经过数年用功修行,才确信本体与工夫本是一体。
但先生当时只是因问话偶然谈及,若是我们儒家教导他人,不必非要借助这些概念来立论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以方录 · 二十二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思、田:广西思恩府与田州,嘉靖六年王阳明平定土司叛乱
2. 德洪:钱德洪,王阳明弟子,编《传习录》
3. 汝中:王畿字汝中,王阳明高足,开创良知现成派
4. 严滩:浙江桐庐严子陵钓台
5. 实相:佛教术语,诸法真实体性,《法华经》“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”
6. 幻相:虚妄不实的现象,《金刚经》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
7. 本体:心性本原,朱熹《大学章句》“明德者,人之所得乎天,而虚灵不昧,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”
8. 工夫:修养实践,《朱子语类》“持敬是穷理之本”
9. 了达:透彻领悟,《坛经》“慧能一闻经语,心即开悟”
10. 立言:建立学说,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“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以方录 · 二十二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段对话通过“有心无心”的辩证探讨,展现阳明心学“即工夫即本体”的核心思想。王畿以“本体工夫”双向阐释的机锋,既融合佛学思辨又超越佛学框架,体现明代心学对儒释道三教的创造性转化。末句“不必借此立言”的点拨,更见阳明立足儒家本位、融会异质思想的学术立场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以方录 · 二十二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段记载嘉靖六年(1527)王阳明赴广西平叛前与弟子的临别对话,是《传习录》中融合儒佛的典范文本。在结构上形成三重递进:王畿问佛理开启话头,阳明答语构成机锋,王畿诠释完成理论升华,最后钱德洪的补记则展现思想传承。阳明“有心无心”的四句教,既借用《金刚经》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的般若智慧,又注入《孟子》“必有事焉”的儒家精神,其辩证思维较之禅宗“不立文字”更多实践指向。王畿的解读尤见功力,将本体与工夫的圆融关系揭示无遗,这种“即体即用”的思维模式,直接影响后来泰州学派的“百姓日用即道”。钱德洪“数年始信”的附记,既体现阳明学重实证的特点,又暗示学派内部分化的伏笔——此后钱王二氏对“四句教”的不同理解,正是阳明学分化的重要标志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以方录 · 二十二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黄宗羲《明儒学案》:“阳明严滩问答,‘有心无心’四语,如珠走盘,不主故常,汝中快刀斩丝之解,可谓深得师门血脉。”
2. 刘宗周《人谱类记》:“‘不必借此立言’一语,是阳明吃紧为人处,见得儒门自有正宗。”
3. 李贽《焚书》:“龙溪(王畿)于严滩顷刻剖判本体工夫,如庖丁解牛,技进乎道。”
4. 顾宪成《小心斋札记》:“读严滩问答,乃知‘有无’之辨,儒释之界,只在毫厘。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以方录 · 二十二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