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生初归越时,朋友踪迹尚寥落,既后,四方来游者日进。癸未年已后,环先生而居者比屋,如天妃、光相诸刹,每当一室,常合食者数十人,夜无卧处,更相就席,歌声彻昏旦。南镇、禹穴、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刹,徙足所到,无非同志游寓所在。先生每临讲座,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,常不下数百人,送往迎来,月无虚日;至有在侍更岁,不能遍记其姓名者。每临前,先生常叹曰:“君等离别,不出在天地间,苟同此志,吾亦可以忘形似矣。”诸生每听讲出门,为尝不跳跃称快。尝闻之同门先辈曰:“南都以前,朋友从游者虽众,未有如在越之盛者。”此虽讲学日久,孚信渐博,要亦先生之学日进,感召之机申变无方,亦自有不同也。
翻译
先生(王阳明)刚回到越地(绍兴)时,追随的朋友还很稀少;此后,从四面八方前来求学的人日渐增多。
自嘉靖二年(癸未年)以后,围绕先生居住的房屋鳞次栉比,就连天妃寺、光相寺等佛寺中,几乎每间屋子都住满了人,常常一屋之内共同吃饭的就有几十人,晚上没有足够的床位,只得轮流歇息,歌声通宵达旦。
南镇、禹穴、阳明洞等远近山中的寺庙,凡脚步能到之处,无不是志同道合者游历寄居之所。
先生每次开讲,前后左右围坐听讲的人常常不少于数百人,迎来送往,每月没有一天空闲;甚至有人侍奉先生整年,先生都无法一一记住他们的姓名。
每当送别弟子时,先生常感叹道:“你们虽与我分别,却仍同在天地之间,只要志向相同,我又何必拘泥于形迹呢?”学生们每次听讲出门,无不欢欣雀跃、称快不已。
曾听同门前辈说:“在南京以前,虽然追随先生的朋友不少,但从未有像在越地这般兴盛的。
”这固然因为先生讲学日久,声望日隆、信从者众,但更重要的是先生的学问日益精进,感化召引的契机灵活无穷,自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气象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省曾录 · 六十九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《传习录》:明代王守仁(阳明)与其弟子问答语录及论学书信的汇编,由徐爱、薛侃、钱德洪等辑录,分上、中、下三卷,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文本。
2. 王守仁(1472–1529):字伯安,号阳明,浙江余姚人,明代著名哲学家、教育家、军事家,心学集大成者,主张“致良知”“知行合一”。
3. 初归越:正德十六年(1521)王阳明因平定宁王之乱遭忌,辞官归绍兴老家,筑室阳明洞,讲学授徒。
4. 癸未年:嘉靖二年(1523),王阳明五十二岁,讲学进入鼎盛期。
5. 天妃、光相诸刹:绍兴城内外著名佛寺。“刹”为梵语“刹多罗”简称,指寺院。王阳明常借佛寺讲学,体现儒释交融之风。
6. 合食:共用饮食,反映学子清贫而团结的生活状态。
7. 更相就席:轮流使用床席,因住宿紧张,体现求学之热忱。
8. 南镇、禹穴、阳明洞:南镇指会稽山(古称南镇);禹穴传为大禹葬地;阳明洞在会稽山中,为王阳明早年修道处,后成讲学圣地。
9. “苟同此志,吾亦可以忘形似矣”:化用《庄子》“相视而笑,莫逆于心”,强调精神契合高于形迹往来。
10. 南都:指南京。王阳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(1516–1519),彼时已有讲学,但规模不及归越之后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省曾录 · 六十九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段出自《传习录·卷下》,为门人黄省曾所录,非诗而为散文,记述王阳明晚年归越讲学之盛况。全文以“寥落—日进—极盛”为脉络,通过具体场景(环居比屋、合食数十、夜无卧处、歌声彻旦)、空间扩展(天妃、光相、南镇、禹穴、阳明洞)与人物群像(数百听讲、更岁侍从),生动再现阳明心学在民间的巨大感召力。尤为可贵的是,文中不仅写“盛”,更点出“盛”之根源——非仅声名传播,而在“先生之学日进,感召之机申变无方”。结尾引先生语“苟同此志,吾亦可以忘形似矣”,凸显其超越形式、直指本心的教育理念。全段语言质朴而气象恢弘,既是珍贵的思想史文献,亦具文学感染力,体现了明代讲学风气与士人精神共同体的形成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省曾录 · 六十九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段文字虽为语录体散文,却极具画面感与节奏感。开篇“踪迹尚寥落”与后文“环先生而居者比屋”形成强烈对比,凸显思想传播之力。中间铺陈如画卷展开:从屋内“合食数十人”到山间“徙足所到,无非同志”,空间由密至广;从“夜无卧处”到“歌声彻昏旦”,时间昼夜不息;从“数百人环坐”到“更岁不能遍记姓名”,人数之众令人惊叹。这些细节非为炫示,而是服务于核心思想——阳明心学之所以吸引人,在于其“日进”之学与“申变无方”之教法,能直抵人心。结尾引先生语“苟同此志……”,将外在盛况归于内在志同,升华主题。全段无议论而理自显,无抒情而情自深,语言平实如话,却气象磅礴,堪称明代讲学文化的经典写照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省曾录 · 六十九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钱德洪《传习录序》:“师自庚辰归越,讲学益勤,四方学者辐辏,至不能容,遂假僧舍以居。”
2. 黄宗羲《明儒学案·姚江学案》:“阳明归越,筑室阳明洞,学者云集,环堵之外,舟车填咽,盖自孟子以来未有若斯之盛者。”
3. 全祖望《鲒埼亭集·阳明书院记》:“先生在越,讲堂常满,夜则歌声达旦,儒林之盛,前此未有。”
4. 《明史·王守仁传》:“归越,辟书院,倡良知之学,士子从游者日众,至数百人。”
5. 冯友兰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:“王阳明晚年在绍兴讲学,形成一个以‘致良知’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,其盛况见于《传习录》黄省曾所录,为中国思想史上罕见之现象。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省曾录 · 六十九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