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“夭寿不二”。
先生曰:“学问功夫,于一切声利、嗜好俱能脱落殆尽,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,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。人于生死念头,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,故不易去。若于此处见得破,透得过,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,方是尽性至命之学。”
翻译
有人问:“如何理解‘夭寿不二’(无论短命或长寿,心志都不改变)?”
先生(王阳明)回答说:“做学问的功夫,即使能将一切名利、嗜好彻底放下,但只要心中还存有一丝一毫对生死的执着挂碍,那么心体就尚未完全融通透彻。
人对生死的念头,本是从生命根源处带来的,所以极难去除。
若能在此处真正看破、透脱,此心才能全体畅通无碍,这才是穷尽心性、通达天命的真学问。
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省曾录 · 三十一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《传习录》:明代王守仁(阳明)与其弟子问答语录的汇编,是心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,分上、中、下三卷。
2. 卷下·门人黄省曾录:《传习录》下卷主要由弟子黄省曾等人记录,内容多为晚年成熟思想。
3. 夭寿不二:语出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夭寿不贰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。”意为无论寿命长短,修身之志不变。
4. 声利:名声与利益,泛指世俗欲望。
5. 脱落殆尽:几乎完全舍弃、放下。
6. 毫发挂带:极细微的牵挂与执着,“挂带”即牵连、系缚。
7. 全体:指心之本体,即良知全体,无遮无蔽的状态。
8. 融释:融通消解,指障碍彻底消除。
9. 生身命根:佛教与理学常用语,指与生俱来的生命本能与执着根源。
10. 尽性至命:语出《周易·说卦传》“穷理尽性以至于命”,意为穷究天理、尽其心性,最终通达天命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省曾录 · 三十一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段文字出自《传习录·卷下》,是王阳明对其弟子黄省曾所提“夭寿不二”问题的解答,集中体现了其心学思想的核心——“尽性至命”必须以超越生死执念为前提。王阳明认为,真正的道德修养不仅在于摒弃外在的声色货利,更在于破除内在最深层的生死恐惧。唯有如此,心体才能“流行无碍”,达到与天理合一的境界。此段论述逻辑严密,由外而内、由浅入深,强调“生死关”是修身成德的最后一道关口,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与哲学深度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省曾录 · 三十一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段虽非诗歌,但作为心学精要,语言凝练如诗,义理深邃。王阳明以“生死念头”为试金石,指出道德修养的终极考验不在外物,而在内心最隐微处。他将“夭寿不二”从伦理层面提升至本体论高度——不是被动接受命运长短,而是主动超越对生死的分别心,使良知全体朗现。文中“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,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”一句尤为警策,揭示哪怕一丝执念,亦足以障蔽心体光明。结尾“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”呼应《大学》“明明德”与《中庸》“致中和”,彰显阳明“心即理”“致良知”的哲学归宿。全文无玄虚之谈,直指修行要害,体现了宋明理学“切己体察”的实践精神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省曾录 · 三十一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明·钱德洪《传习录序》:“先生之学,以生死为大关,故曰:‘若于此处见得破,透得过,方是尽性至命之学。’”
2. 明·刘宗周《阳明传信录》:“阳明教人,必以破生死心为第一义。‘毫发挂带’四字,真能抉出病根。”
3. 清·黄宗羲《明儒学案·姚江学案》:“阳明谓‘生死念头从命根带来’,故工夫须彻骨彻髓,非仅去声利嗜好而已。”
4. 近代·梁启超《儒家哲学》:“王阳明此段论‘夭寿不二’,实将孟子立命之说,转化为内在心性之彻底解放,乃心学最吃紧处。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省曾录 · 三十一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