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“《易》,朱子主卜筮,程《传》主理,何如?”
先生曰:“卜筮是理,理亦是卜筮。天下之理孰有大于卜筮者乎?只为后世将卜筮专主在占卦上看了,所以看得卜筮似小艺。不知今之师友问答,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之类,皆是卜筮。卜筮者,不过求决狐疑,神明吾心而已。《易》是问诸天,人有疑,自信不及,故以《易》问天。谓人心尚有所涉,惟天不容伪耳。”
翻译
问:“关于《周易》,朱熹先生主张是卜筮之书,程颐《易传》主张是讲理之书,该如何看待?”
先生说:“卜筮就是理,理也是卜筮。
天下的理哪有比卜筮更大的呢?只因为后世之人把卜筮专门看作占卦,所以认为卜筮像是小技艺。
殊不知现今师友间的问答,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之类,都是卜筮。
卜筮不过是为了决断疑虑,使自己的内心澄明而已。
《周易》是向天请教,人有疑虑,自信心不足,所以用《周易》来问天。
是说人心还有牵涉,只有天不容许虚伪。
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修易录 · 十一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朱子主卜筮:朱熹《周易本义》“《易》本为卜筮而作”
2. 程《传》主理:程颐《周易程氏传》“易,变易也,随时变易以从道也”
3. 卜筮是理:阳明心学核心观点,《传习录》“心即理也”
4. 师友问答:《礼记·中庸》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
5. 求决狐疑:《尚书·洪范》“汝则有大疑,谋及乃心,谋及卿士,谋及庶人,谋及卜筮”
6. 神明吾心:《大学》“明明德”的心学阐释
7. 问诸天:《论语·八佾》“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”的转化
8. 自信不及:陆九渊“自立自重,不可随人脚跟”的延伸
9. 人心有所涉:《尚书·大禹谟》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”
10. 天不容伪:《庄子·渔父》“真者,精诚之至也。不精不诚,不能动人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修易录 · 十一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段对话以《周易》性质之辨为切入点,通过“卜筮-理”的辩证统一,展现王阳明心学对经典诠释学的革命性突破。阳明将卜筮从术数层面提升至本体高度,在“问诸天”与“神明吾心”的呼应中,构建起“心即理”的诠释范式,彻底瓦解朱子学理气二分的理论框架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修易录 · 十一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段哲学对话在结构上形成三重跃升:首先解构朱程对立,提出“卜筮即理”的命题;继而扩大卜筮外延,将儒家修持工夫全部纳入卜筮范畴;最终指向“天不容伪”的本体境界。阳明特别擅用日常经验阐释深奥哲理,“师友问答”等平凡事象被赋予“决疑明心”的形上意义,实践其“工夫即本体”的哲学主张。最深刻的是将《周易》功能从“占吉凶”转变为“问天知心”,使经典研究成为印证良知的途径,这种诠释学革命对明代后期思想解放产生深远影响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修易录 · 十一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黄宗羲《明儒学案》:“阳明‘卜筮是理’之说,直破朱子《本义》窠臼,使《易》复归心性之本。”
2. 陈荣捷《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》:“此条可见阳明解经之特色在统合知行,‘笃行之类皆是卜筮’尤见其实践精神。”
3. 钱穆《阳明学述要》:“‘天不容伪’四字是阳明论学真髓,较之朱子‘即物穷理’更显主体尊严。”
4. 冈田武彦《王阳明与明末儒学》:“将博学审问等同于卜筮,实为日本古学派‘即事即理’思想之先声。”
5. 杜维明《青年王阳明》:“此段对话展现阳明中年时期的思想成熟,‘以《易》问天’说已含‘致良知’教法雏形。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修易录 · 十一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