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“只谈‘明明德’而不谈‘亲民’,就和佛、道两家的思想接近了。”
(王阳明说:)“如果只讲求‘明明德’而不倡导‘亲民’,便近似于道家、佛家的学说。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捲上 · 门人陆澄录 · 七十六】的翻译。
注释
明明德:语出《大学》开篇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”,前“明”为动词(彰明),后“明德”指先天良知
亲民:《大学》核心纲领,朱熹解为“新民”(教化百姓),王阳明坚持作“亲民”(仁爱百姓)
老、佛:道家与佛家,王阳明常批评二者“外人伦,遗事物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捲上 · 门人陆澄录 · 七十六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条语录直指儒学核心特质。王阳明通过否定性表述“不说…便似…”,在儒家与佛老学说间划出明确界限。“明明德”指向内在德性修养(内圣),“亲民”则强调外在事功实践(外王)。他认为二者如同心之体用,不可割裂——若只重内心明德而忽视亲民实践,就堕入佛道“耽空守寂”的偏颇,丧失了儒家经世济民的根本精神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捲上 · 门人陆澄录 · 七十六】的评析。
赏析
明明德:语出《大学》开篇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”,前“明”为动词(彰明),后“明德”指先天良知
亲民:《大学》核心纲领,朱熹解为“新民”(教化百姓),王阳明坚持作“亲民”(仁爱百姓)
老、佛:道家与佛家,王阳明常批评二者“外人伦,遗事物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捲上 · 门人陆澄录 · 七十六】的赏析。
辑评
明·李贽《焚书·阳明先生年谱后语》:“先生‘便似老佛’一语,如金刚王宝剑,直截断却二氏后路。”
近代·梁启超《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》:“此条最足见阳明学之真精神,彼谓‘亲民’即‘明明德’之工夫,离亲民无别有明德,与晚近‘服务社会即所以完成人格’之说若合符节。”
当代·陈来《有无之境——王阳明哲学的精神》:“阳明对‘亲民’的强调,表明其心学本质上是一种关联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学说,与佛老纯粹追求个体解脱根本分途。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捲上 · 门人陆澄录 · 七十六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