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生曰:“忿鉣几件,人心怎能无得,只是不可‘有’耳。凡人忿鉣,着了一分意思,便怒得过当,非廓然大公之体了。故有所忿鉣,便不得其正也。如今于凡忿鉣等件,只是个物来顺应,不要着一分意思,便心体廓然大公,得其本体之正了。且如出外见人相斗,其不是的,我心亦怒。然虽怒,却此心廓然,不曾动些子气。如今怒人,亦得如此,方才是正。”
翻译
先生说:“愤怒、恐惧、好乐、忧患等情绪,人心中怎会没有呢?只是不应当有罢了。一个人在愤怒时,如果多一分意思,就是愤怒得过了,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体了。因此,有所愤怒,心就不能中正。如今,对于愤怒等情绪,只要顺其自然,不过分在意,心的本体自然就廓然大公,从而实现本体的中正平和了。例如,在外面看见人打斗,对于那个无理的,我心中也会很愤怒。但虽然愤怒,但我心坦然,不曾生过多的气。现在对人有愤怒情绪,也应该如此,这才为中正平和。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直录 · 十四】的翻译。
注释
忿懥:愤怒(《大学》“身有所忿懥,则不得其正”)
着意思:执着刻意
廓然大公:心境开阔公正(程颢《定性书》“廓然而大公”)
物来顺应:顺应事物自然之理(《周易》“顺天体命”)
动气:意气用事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直录 · 十四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段对话集中体现阳明心学对儒家“中和”思想的发展。王阳明将《大学》“正心”功夫具体化为情绪管理实践,创造性地区分了“怒”的自然发生与“忿懥”的执着状态。他通过“见人相斗”的生活实例,阐明“物来顺应”与“着意思”的本质区别:前者是良知的自然发用,后者是私意的掺杂。这种对情绪“即用见体”的观照方式,既不同于佛家的断灭情感,也超越程朱理学的强制压抑,展现心学“即知即行”的实践智慧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直录 · 十四】的评析。
赏析
论述结构:采用“问题-原理-例证-结论”的对话体,在问答间完成理论建构
概念辨析:精准区分“怒”(自然情感)与“忿懥”(执着之怒)的心理差异
修行次第:提出“觉察情绪-不着一分-廓然大公-得本体正”的实践路径
语言艺术:用“些子气”等口语化表达,使深奥哲理贴近日常生活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直录 · 十四】的赏析。
辑评
陈来《有无之境——王阳明哲学的精神》:“阳明此说将《大学》‘正心’功夫落到实处。其‘不着意思’之教,实乃对周敦颐‘无欲故静’说的创造性发展,为儒家情感哲学开辟新境。”
冈田武彦《王阳明与明末儒学》:“在‘虽怒却心廓然’的表述中,可见阳明心学融摄禅宗‘于相离相’的智慧。然其最终归趣仍在儒家经世,与佛家空寂有本质区别。”
杜维明《仁与修身》:“阳明对‘忿懥’的心理分析,预见了现代情绪管理的核心要义。其‘物来顺应’说,比斯多葛学派的‘不动心’更富动态平衡的智慧。”
钱明《阳明学的形成与传播》:“此段对话典型体现阳明教学特色:即事即理,即用即体。通过日常情绪点拨心体奥秘,使门人在具体情境中体认‘致良知’的真谛。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直录 · 十四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