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“‘发愤忘食’是圣人的志向就是这样,从来没有停止之时。‘乐以忘忧’是圣人的道就是这样,从来没有悲伤的时候。恐怕不能用得与不得来阐释了。”
“‘发愤用功忘记吃饭’,是圣人本心的自然流露,确实没有停止的时刻。
‘快乐得忘却忧愁’,是圣人之道的本来样貌,确实没有悲伤的时候。
恐怕不必用‘得到与否’来衡量这种境界。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直录 · 三】的翻译。
注释
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:语出《论语·述而》,孔子自述心境
已时:停止的时候
戚时:忧伤的时候
得不得:宋代理学常讨论的“得道”状态,阳明认为此是二元分别见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直录 · 三】的注释。
评析
1. 对圣人境界的本体论阐释
阳明将孔子语录从修养论提升到本体论高度:
传统解读:将“忘食”“忘忧”视为修养结果
阳明心解:此即圣人心体的本来状态(“如此”二字最关键)
突破点:圣人之志/道不是追求的目标,而是心体的自然发用
2. 时间性的超越
“无有已时”“无有戚时”揭示:
圣人之志非暂时心理状态,而是永恒不息的本体流行
忧乐不是对立情绪,当心体澄明时自然“无戚”
打破世俗的时间分段(用功时/快乐时),展现“无间然”的存在状态
3. 对“得不得”框架的消解
批判宋代理学将圣境对象化的倾向:
朱熹体系:需要“格物致知”逐步“得道”
阳明心学:圣境本具,只需“致良知”恢复本然
关键区别:从“追求外在目标”转向“呈现内在本体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直录 · 三】的评析。
赏析
将道德修养从“阶段论”转化为“本体论”
将快乐从“情感范畴”提升为“存在境界”
将圣贤人格从“追求对象”回归“本来面目”
阳明通过重新诠释孔子自述,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儒家存在哲学,为现代人安身立命提供了深刻启示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直录 · 三】的赏析。
辑评
明·刘宗周《人谱》:“阳明子点出‘如此’二字,真令千古儒者心眼洞开。”
清·黄宗羲《明儒学案》:“‘不必说得不得’一语,斩断朱子补传支离,直承颜子‘如有所立’气象。”
近代·牟宗三《心体与性体》:“此处可见儒家‘圆教’模式:道德实践当下即是终极圆满,非渐修可至。”
日本·岛田虔次《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》:“阳明对《论语》的诠释,使儒家从道德规范转变为存在哲学。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下 · 门人黄直录 · 三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