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书云:“但恐立说太高,用功太捷,后生师傅,影响谬误,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、定慧顿悟之机,无怪闻者见疑。”
区区格、致、诚、正之说,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,体究践履,实地用功,是多少次第、多少积累在,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。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,又未尝讲突其详,遂以见疑,亦无足怪。若吾子之高明,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,乃亦谓立说太高,用功太捷,何邪?
翻译
来信中说:“只怕学说立论太高,用功方法太过容易,后世学生传播时出现谬误,未免会堕入禅宗明心见性、定慧顿悟的逻辑,也难怪世人怀疑先生学说。”
其实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之说,本就是融于学子的内心和日常生活之中,体究践履,实地用功,这要经过多少阶段、多少积累才能明晓,这正与佛教的空虚顿悟相反。乍闻之人本来没有做圣人的志向,又不曾仔细推敲我的学说,所以会心存疑惑,也不足为怪。但以你的修养高度,本该一点就透,仍然认为立论过高,用功太过容易,是怎么样回事呢?
顾东桥来信云:“唯恐先生立论过高,用功方法过于简捷,后学弟子若传授有误,不免堕入佛家明心见性、定慧顿悟之机巧,难怪听闻者会产生疑虑。”
我的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之说,乃是针对学者在日常行事中,依本心体察实践、脚踏实地用功,这其中包含多少循序渐进、多少积累功夫,正与佛家空虚顿悟之说相反。听闻者本无追求成圣之志,又未曾详究学说精微,因而产生疑虑,也不足为怪。以先生之高明,本应一点即透,却为何也说立论过高、用功过捷呢?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中 · 答顾东桥书 · 二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来书:指顾东桥(顾璘)致王阳明的书信
2. 明心见性:佛教禅宗修持方法,直指本心、见性成佛
3. 定慧顿悟:佛教术语,定即禅定,慧即智慧,顿悟指刹那证悟
4. 区区:自称谦辞
5. 格、致、诚、正:即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,出自《大学》八条目
6. 本心:心学核心概念,指人固有的良知
7. 次第:层次顺序
8. 吾子:对对方的敬称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中 · 答顾东桥书 · 二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段书信体现阳明心学与佛学之辨。针对顾东桥“堕入禅悟”的质疑,王阳明强调“格致诚正”是贯穿日常的实践功夫,具有“次第积累”的特征,与佛家“顿悟”形成本质区别。其驳论逻辑层层递进:先指出质疑者未究详实,再以对方“高明”反诘,既守正学统,又暗含对知交的期许。全段彰显阳明心学“即日用即本体”的实践品格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中 · 答顾东桥书 · 二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段答书展现阳明心学的辩驳艺术。开篇引述对方原话立靶,随即以“体究践履”四字提纲,将儒家功夫论锚定于日常生活。通过“多少次第”与“空虚顿悟”的对比,划清儒佛疆界。尤妙在结尾反问,既避正面冲突,又以“高明”相期,暗含“吾道不孤”的信念。全篇以“实”对“虚”,以“积”破“顿”,在温润言辞中坚守学脉,可见阳明传道之苦心与论辩智慧。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中 · 答顾东桥书 · 二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明·刘宗周《圣学宗要》:
“文成答东桥诸书,反复辨晰,总归慎独一脉,正是吃紧为人处。”
2. 清·黄宗羲《明儒学案》:
“先生致知格物之说,吃紧在实地用功一语,正与空虚顿悟相反。”
3. 清·孙奇逢《理学宗传》:
“答顾东桥书剖判儒释,如明镜照形,丝毫不爽。”
4. 近人钱穆《阳明学述要》:
“此处说次第积累,最当着眼,可见阳明教法原非简单直截。”
以上为【传习录 · 卷中 · 答顾东桥书 · 二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